文/章丽倩(特派记者 发自北京)
媒体工作间里的角逐,较这场比赛本身来得更早。昨天上午8时许,也就是花滑男单自由滑开赛前的约一个半小时,首都体育馆内可容纳180余人的文字记者工作间和130余人的摄影记者工作间里就已是一派“战时状态”。
不需要怀疑,这是该片冬奥场馆自开赛以来,吸引到综合关注最高的一日。我们为中国选手金博洋加油,同时也在等待着一个或为奇迹或堪称壮烈的“羽生结弦的4A挑战”。
因为有了羽生结弦这位高人气选手的存在,昨天男单自由滑的第三组获得了较积分领先的第四组更多的聚焦。结果,羽生结弦的4A挑战却是在第一跳时就从梦想的彼端渐渐滑落了。
如果不是受疫情影响,如果不是数量庞大的支持者寻不到成为定向受邀观众的途径,羽生结弦昨天的这场男单自由滑冬奥秀一定会更有戏剧效果,也一定更能被拍到具有冲击力的现场照片。但没关系,作为一名全程在场见证的人,我已经切实地感受到了于无声处响惊雷的震撼。
金牌,它代表了赛场上的至高荣誉,但探路先驱却可以摆脱记分牌的桎梏,在一条既浪漫又需要勇气并且充满未定之数的道路上踽踽而行。
运气欠佳、始终未能获得混合采访名额的我,其实是在看台上完整地看完了全部四组选手的比赛。但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在羽生结弦连续摔倒后,在他以挑战未果的姿态告别本届冬奥会后,存在于第四组选手中的冠亚季军争夺,真的就寡淡了几分。
“任性”而为的魅力,如痴如狂的执着,充满悬念的开场,以及让人忍不住感慨悲壮的落幕,羽生结弦在冬奥会上的那一页真的要就此翻过了。不过,当我坐在闭环班车上从首都体育馆的南门外缓缓驶过时,当看到仍有大量明知不可能入场却还在风中守候的他的支持者时,又觉得他曾经来过、曾经无畏地去挑战过的这件事本身,就已经酷炫得完全不需要旁人来絮叨更多。
与很多上海体育圈的人一样,此前我对羽生结弦印象最深的那个瞬间是被定格在了2015年。那一年,花滑世锦赛在上海举办。看台上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的专属加油团,以及按照传统被扔到冰面上、几乎成满山满谷之势的维尼熊的海洋,都是那段画面中深刻的记忆点。但从昨天开始,很显然,标准答案已经更新了。
羽生结弦和他的4A挑战,即便不是在冬奥会这样盛大的舞台上,我也期待着他们继续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