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先生非常“接地气”
作为一名闭环内的注册记者,我每天的行程轨迹就是从闭环酒店按照班车时刻表算好时间,提前下楼乘闭环大巴前往主新闻中心(MMC)。然后再从MMC换乘其他车辆,前往各个赛场。尽管还有Game Taxi(赛会出租车)可选,但我并不会做那样的选择,只因为一个字“贵”。
由于缺少争金点,9日上午我没有去任何赛场,而是给自己放假半天,在酒店补觉。尽量保证睡眠,提高免疫力,也是我为抗击疫情做出我的贡献。9日中午,我来到主媒体中心,到媒体工作间放下背包,就来到了“网红餐厅”。对,就是那个机器自动炒菜,可以“菜从天降”的餐厅。
我刚刚坐下2分钟,就看到一位摄像记者背着摄像机进入餐厅,并做好了拍摄准备。我顺着他的拍摄角度回头望去,发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走了过来。只见这位穿着浅蓝色运动上衣,黑色运动裤的德国老人,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与正在用餐的记者朋友打招呼。
当巴赫走到几位中国记者的餐桌前,他停下了脚步,询问记者有什么推荐菜。一位中国记者推荐了饺子,但巴赫说他过年这几天吃了很多饺子,都已经吃胖了,并很夸张地比了比自己已经鼓了出来的肚子。巴赫询问记者吃的是什么,一位女记者介绍了土豆烧肉。巴赫问这道菜辣吗?记者说不辣,巴赫立刻说不辣的菜不想吃。
轻松的对话,给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亲切和蔼的印象。随后,巴赫来到为他预留的位置,坐下来用餐。可当巴赫发现许多记者围在附近,纷纷用手机拍照、拍视频,巴赫又重新站了起来,并走到记者都面前。他说给大家拍照的机会,但希望一会儿大家可以散去,各忙各的事情。
简单用餐后,巴赫离开了网红媒体餐厅,这里的一切也趋于平静。而这,已经是我在本届冬奥会第三次见到巴赫,当然也是距离最近,最能感受到生活中巴赫状态的一次。
在8日的首钢大跳台,谷爱凌是全场的焦点。但其实巴赫也来到了现场,只不过我一开始没有发现。直到朋友圈流传巴赫与谷爱凌交流的照片,我才发现其实我在拍谷爱凌的时候,也把巴赫拍了进去,但角度不如新华社的好。巴赫到现场为谷爱凌加油的样子,让我想起了萨马兰奇亲自为邓亚萍颁奖的一幕。
而与巴赫的首次相遇,是在冬奥会开幕式上。当时各代表团入场,我算准了时间,来到看台中间位置,准备拍中国队入场的正面照片。而这个时候,志愿者非常客气地提醒我,不能站在通道的中间,会挡路。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会挡谁的路时,10秒钟后我看到巴赫走了过来,并从我刚才站的位置经过,往下走到场地内,准备入场式结束后他的致辞环节。
在致辞中,巴赫多次使用中文,向现场观众问好,博得现场中国观众的热烈掌声。没错,当你的文化被重要人物认可,并愿意去模仿学习的时候,你是会感到骄傲的。从出席开幕式,履行身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责任,完成应有的仪式环节。到前往赛场,与运动员互动,给他们加油。再到非常接地气地与记者聊天,说他喜欢吃辣菜。巴赫就是一个这样受人尊敬,又惹人喜爱的德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