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李冰
那个爱哭鼻子的美国小姑娘,离开中国的前一天又“破防”了。
冬奥村的最后一顿早餐,最后一次试装,不想收拾的行李和不想走的人……不同于往日的兴奋,整个视频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低落。最后到底没绷住,哽咽着说了句“Love you”……
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凭借贴心周到的服务、舒适健全的设施,赢得了不少外国运动员的好评。各国运动员纷纷点赞的同时,也分享了他们参加冬奥的体验和感受。
临别之际,加拿大奥运团队写信感谢中国——
我们像家人一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月14日,情人节。
结束了所有比赛的加拿大滑雪板运动员奥黛丽·麦克麦林曼也不知道,自己是带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离开她已经“住习惯了”的北京奥运村——有即将启程回国的期待和兴奋,也有对告别奥运和中国的不舍与难过。
“出村”之前,奥黛丽特意跟帮助自己搬运行李的志愿者们和一个可爱的冰墩墩合了影。因为防疫的需要,在奥运村居住的这段时间里,虽然朝夕相处并且一直打交道,但是直到离开的那一刻,奥黛丽能够在这些中国奥运志愿者脸上看到的,也只有可以看到的一双眼睛,而就在这一双双眼睛里,她感受到了热情和真诚,这也成了北京冬奥会刻在她的脑子里、让她最难以忘怀的一幕。
千言万语,汇成了奥黛丽的一句“感谢所有志愿者”。
同样想要表达感谢的,还有奥黛丽所在的加拿大代表团。北京奥运会期间,加拿大代表团居住在奥运村内的6号楼,中国冬奥工作团队的专业、贴心与高效,让他们也把这里当成了家。“我们非常感激您和您的团队为了帮助我们找到快速解决方案坚持不懈的努力。您对我们提出的任何要求响应都非常积极,并使我们的运作过程更加顺畅。你们都非常善良并且充满欢乐。当您和我们的团队身处同一工作环境中,回复非常快速,并总是带着温暖。您非常专业,我们感到宾至如归。我们了解,你们在中国新年期间远离家人,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我们也理解为了与我们的工作,你们在今年的工作中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我们对此非常感激,也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体验你们的节日和传统。你让我们感觉像家人一样,我们很高兴和你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每天“报菜名”的汉娜——
想把“运动员餐厅”打包带回美国
汉娜是特莎·莫德参加北京冬奥会的美国队队友,两个人一起吃了在奥运村的最后一顿饭。
“这是我们今天点的食物,有炒饭,有干锅花菜,有宫保鸡丁,还有北京烤鸭。”一边用刚学会用的筷子把一大块花菜送进嘴里,汉娜和特莎·莫德一边做出了一个“太好吃”了的表情,同时也没忘了炫耀一下面前盘子里好不容易“抢”来的几块葱油饼:“这个(葱油饼)太火了,动作慢一点就没有了,这一切实在是太完美了……”
如果说北京奥运村运动员餐厅里的各种高科技装备让来自各国的教练和队员们大开眼界的话,各式各样的美食,绝对为他们的味蕾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近日一段西班牙女运动员尝试吃章鱼仔的视频也成了最好的“注解”。视频当中,此前从来没有吃过章鱼仔的这名西班牙运动员看着盘子里的章鱼一脸抗拒,甚至把手搭在额头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一副“我好怕怕”的样子。最终,在旁边队友的鼓励下,女运动员闭着眼睛把章鱼仔塞进了自己的嘴里,皱着眉头嚼了两口,原本“生不如死”的表情,突然变成了“真香”,开始边吃边点头,开口来了一句“好吃”,网友也忍不住调侃了起来,表示“世间从此又多了一个‘中国胃’。”
跟这名西班牙女运动员一样,到北京来参加奥运会的汉娜,也在吃过奥运村餐厅的饭菜之后,变成了中国美食的“俘虏”,以至于在运动员餐厅吃饭时,经常会因为“管不住”手和嘴,把饭菜点多了,但这显然也难不住她。“我们点了太多的食物,因为我想尝试所有的美食,味道太好了,我什么都想吃。我现在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已经吃不下了,但这里还有很多好吃的,所以我准备打包把它们带回(美国)去。”
在北京,汉娜和她的队友们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中国美食带来的冲击。“这里(北京)有很多现代化的建筑,有很多高科技的设备,但是也保留了很多有中国特色、非常传统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热情和友善,我也会永远记住这段美好的旅程。”
爱哭鼻子的特莎·莫德——
感受热情和安全 体验真的前所未有
18岁的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自己也记不清楚,在北京参加冬奥会的这些天里,她已经被感动哭过多少次了。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晚上一回到房间我就哭了,因为我不断在看那个视频,然后就哭了,那是我经历过的最可爱的事情。”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特莎·莫德,迫不及待地通过社交媒体,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和感受与所有的人进行分享。
特莎·莫德所说的视频,是她在代表美国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时拍摄的,当时现场的一名志愿者微笑着冲她说了一句“欢迎来到北京,欢迎来到中国”。“当那个男生跟我说出‘欢迎来到中国’的时候,我就忍不住热泪盈眶了,那个瞬间真的是我此生最疯狂的时刻,真的是疯狂。他们(志愿者)真的太好了,每个人都很贴心,很友好;他们看见我们都会非常开心,我们感觉宾至如归,就是那种家的感觉,太让人感动了。”
刚进奥运村的时候,特莎·莫德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还远程为电视观众当了一回“导游”,除了介绍运动员房间里包括设有零重力模式的远程操控智能床之外,餐厅内各种贴心的高科技设施以及玲琅满目的饭菜,也让美国观众大呼“这明明就是宴会,只是顺便参加一下奥运会而已吧”。
给特莎·莫德留下更加深刻印象的,显然还是她在奥运村里接触到的人,尤其是为奥运会服务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几天前,结束了比赛任务的特莎·莫德启程回国,她也用手机记录下了自己在北京奥运村的最后一天:“我觉得上了飞机自己会哭,但是早上一起床,我就已经忍不住了,一想到要离开这里,我就会非常难过。作为运动员,当你专注单板滑雪时,你会忽视周围的很多东西。但是在这里,我有了很多跟以前不一样的感觉。”事实上,跟特莎·莫德同样感受的,还有很多第一次与中国“零距离”接触的国外运动员,而他们也惊奇地发现,现实中的北京和中国,与他们听到的和想象中的那个中国并不一样。“这里的人非常友善,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微笑,会竭尽全力地帮助你,你能深刻地感受到热情和安全,这种体验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我爱这里,爱这里的每一个人!”
单板滑雪名将肖恩·怀特在北京完成职业生涯最后一跳——
这里的食物太棒了,未来争取吃遍中国
杏鲍菇牛肉、糖醋排条、干锅花菜、宫保鸡丁、担担面,还有一碗白饭——能一口气吃下这么多东西的人,用“大胃王”这三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这个“大胃王”,就是号称“单板之王”的肖恩·怀特,一个来自美国、在单板滑雪界被为视为“传奇”的36岁老将。
事实上,在肖恩·怀特的职业运动员生涯当中,勤奋和自律一直都是他最引以为豪的,而这次在参加北京冬奥会期间之所以大开“吃”戒,看上去有点管不住自己的嘴,原因也不复杂,一来这是他最后一次以职业运动员身份参加奥运会,早就金牌拿到手软的他,更享受的是比赛过程而不是结果;另一方面,中国美食的魅力,实在是太难以抵挡了。
因为一头红色的长发,肖恩·怀特有了一个“飞翔的番茄”的绰号,不过让他成为“传奇”的,显然还是“番茄”前面的那两个字:飞翔,用圈内人士的话说,就是“他是这个地球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摆脱地心引力的人之一”。
1986年9月,肖恩·怀特一出生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病,医生认为他很难活过20岁,而在这之后的岁月当中,他战胜病魔、超越自我的故事,也成为了对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北京冬奥会是肖恩·怀特参加的第五届冬奥会,也是他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在此之前,他是都灵冬奥会、温哥华冬奥会和平昌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U形场地技巧赛的金牌得主,同时也是13次冬季极限运动会单板滑雪项目的冠军。
肖恩·怀特很清楚地记得,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那次经历带给自己的震撼:“有一天我乘缆车上山训练,安静地看着巍峨的山峰,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夕阳从远方射过来,就是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到了我该退役的时候了。那时,我努力回想着过去发生的一点一滴,看着夕阳西下,当我下次再来这里,就可以没有竞赛压力,享受一次度假。
在北京冬奥会上为自己的职业运动员生涯画下一个句号,肖恩·怀特坦言没有什么遗憾,哪怕他最终只能排名第四,无法站到那个曾经对他来说只有第一的领奖台上:“我很感谢中国,感谢奥林匹克大家庭,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还能举办冬奥会。人生无法总能如意,我接受付出后的一切回报”。当告别的时刻真正到来,对于北京,对于中国,肖恩·怀特满怀感激之情:“结束了,感谢中国、感谢北京冬奥会。发自内心地感谢大家!单板滑雪,谢谢你,你是我的终生挚爱!”
结束了职业运动生涯的肖恩·怀特,与中国的缘分还将继续,因为他已经下定了要“吃遍中国美食”的决心。此外,肖恩·怀特也创办了自己的滑雪装备公司,以后也会经常到中国来:“我的愿望,就是帮助更多年轻人实现滑雪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