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停车场进博会出租车上客点,五大出租汽车公司现场保障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进博会南广场“保洁员” 本报记者 李永生 摄
91万人次大客流 国展中心“零发案”
进博安保成为 “一流治理”生动实践
交通管控范围缩小
“本以为进博会交通管制,出行会很不方便。”家住虹桥商务中心核心区的曹先生因为距离进博会主场馆“四叶草”很近,一度担心交通管制影响出行。
实际上,今年进博会交通管控缩小3平方公里,还取消了嘉闵高架建虹路下匝道凭证通行管控措施,方便虹桥商务区和枢纽区域出行。进博会期间,曹先生没有感受到交通管制带来太大影响,“上海的精细化体现就在这些细节上。”
地铁2号线是到进博场馆最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去年,为了安全,警方封闭了徐泾东站4、5号口,让乘客绕行减缓客流积压的压力。今年,为减少安保管理给参展者带来的不便,首次启用4、5号口,极大缩短了乘客进入“四叶草”的距离,平均进馆时间比去年减少一半。
市公安局还及时调整交通管理方案,最大限度缓解“停车难”。同时增辟5处车辆“即停即走”临时下客点,方便持证人员就近验证入馆。
进博展馆无一刑案
安全,是举办大型活动的底线。上海警方围绕国展中心及周边5公里区域,设置了核心、警戒、控制和疏导4道安保圈层,执行联勤武装巡逻、应急联动处置、无人机联合管控等机制,确保把各类风险过滤在圈层之外。进博会期间,91万人次大客流中,国展中心110报警“零接报”,刑事和治安案件“零发案”。
11月8日,进博会迎来客流高峰。这一天是工作日,早高峰客流与观展客流叠加,不光进馆人次超过22万,轨道交通客流量也刷新了多项新纪录:全路网客流达到1277.4万,2号线徐泾东站进出站人次达20.1万……但对于大多数市民和参观者来说,“历史新高”与平时周末节庆并无明显的差异。科学预案与动态管控成为关键。
高效管理便民利民
11月7日上午,国家会展中心洲际酒店德国籍总经理波里迈在一名进博会志愿者的引领下,就近来到国展中心境外人员服务站,很快完成了工作类居留许可延期申请,免去了来回奔波之苦。
据上海警方介绍,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境外参展、观展人员达3.7万人,比首届进博会增加23.3%。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专门在国展中心设立境外人员服务站,同时启用境外人员住宿登记互联网自助申报系统,为有需求的境外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出入境办证和住宿登记申报等服务。第二届进博会制证总量超过70万张,但管理效率却明显提升。奥秘在于,今年上海警方会同进博局升级开发了一套集人员注册、数据审核和制证发证全流程一体化运作的证件管理系统,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了信息审核速度。首席记者 潘高峰
医生“保驾”:扭伤患者明显下降
“什么时候开始嗓子痛的?有药物过敏吗?”进博会最后一天,位于“四叶草”5.1馆和6.1馆之间的3号医疗点依旧忙碌。10日下午1时30分许,一位参展商和一名“小叶子”来寻医。“扁桃体没发炎。”仔细检查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内科医生严瑾做出判断。
“每天平均接待五六十名患者,以感冒、头晕为主。”3号医疗站站长,第二年参与医疗保障的蒲剑告诉记者。
国家会展中心馆内设置了5个医疗站,3号医疗站由同仁医院负责,6位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坐镇”。“今年进博会馆内保障更有经验,扭伤患者较去年明显下降。”蒲剑介绍,“医疗站的引导标识也更明显,方便病人找到最近的医疗站。”
同仁医院急诊轮转部的吴友成今年首次参与进博会医疗保障,小伙子最大的感受是“忙”。他承担了询问分诊、信息登记、体温和血压测量等工作。
作为进博会定点医院的同仁医院建立了急诊绿色通道,设置了专用的ICU、专用手术室和抢救室待命。
本报记者 郜阳
AI扫路机:“聪明”保洁躲避人车
“四叶草”南广场上,有两名“特殊保洁员”。它们是来自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深兰科技的AI智能扫路机,每天9时30分至18时是它们的“上岗”时间。
边行进、边清扫、边洒水……两名“保洁员”工作起来可是一丝不苟。路上淡淡的水迹,就是它们认真工作的证明。咦,其中一辆怎么开得有些“歪歪扭扭”?原来,AI智能扫路机能自主识别障碍物和行人,当发现前方有人或车辆时,便会主动躲避,重新规划路线。如果遇到确实无法绕开的,它会暂时停下等待。
AI智能扫路机可以实现区域覆盖式清扫、循环闭环清扫等作业模式,它已是多个大型展会的“资深保洁员”了! 本报记者 郜阳
“一馆汇天下”背后,是这群人的“不舍昼夜”
第二届进博会昨天圆满落下帷幕,而11月13日至20日,国家展将延展八天,向社会观众免费开放。
法国的白色浪漫,俄罗斯的“硬核”制造,希腊的清新唯美,牙买加的海滩草屋,卢旺达的热情奔放……国家展涉及全球不同国家,差异巨大,顺畅的沟通尤为重要。语言、文化、时差——“一馆汇天下”的背后,是进博局招展处工作人员的“不舍昼夜”。
信息港 小办公室连接世界
“叮铃铃——”国家会展中心711办公室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走进细听,英语、法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各国语言混杂,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小联合国。
这里是进博局招展处办公室,主要负责国家展筹办事宜。从首张邀请函发出,这般忙碌的情景就成为一种常态。
今年3月初,来自商务部各地区司的6名同志在国家会展中心就位。亚洲司韩轶、西亚非洲司黄永恒、欧洲司黄卓卓、欧亚司蒋旭、美大司刘赟飞、中国台港澳司杜子君……“六朵金花”每人负责一个片区,对接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我驻各国使领馆在前方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这里好比是一个信息港,输出、输入、加工整理。”招展处负责人说,“尽管繁琐辛苦,但是大家都很自豪,全力做好进博会这个庞大系统工程里面我们这一小小的环节。”
战时差 深夜手机不敢静音
当夜幕降临中国,他国却还是忙碌的白天。为及时对接跟进各国参展事宜,招展处的同志“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
商务部美大司工作人员刘贇飞负责的15个参展国中,12个与中国都有11-14小时的时差。“晚上会在家办公,常常忙到深夜,因为我们晚上9-10点的时候,他们那边正是早上8-9点刚上班。半夜12点,等对方差不多午休了,我抓紧睡一会儿。早上6点就起床工作,正好能赶在他们下班前处理一波事务。”
不过即使深夜,他的手机也不调静音,因为可能还会接到联系电话。这种情况也是“组内日常”。
重细节 90后对接欧洲15国
除了国家展正常的筹办工作外,招展处还承担着一项特殊任务——外事接待。今年以来,各参展国政府官员纷纷造访国家会展中心,准备谈参、对表日程、提前迎宾、会谈翻译、落实关注问题等,他们做好了周密细致的外事接待。
90后黄卓卓,是“六朵金花”中年龄最小的。她对接欧洲地区的15个国家,包括4个主宾国和11个参展国。“国家数量多,工作千头万绪。”对此,黄卓卓有一套颇为高效的工作机制:每天上班,她都会做3张表格,第一张列出今天的任务清单,第二张按照时间来分配不同时段的工作,第三张是收集篓,主要负责记录临时的事情。大量琐碎事务,她安排得井井有条、细致入微。今年参与分论坛的嘉宾有一位意大利残障人士,为此她提前沟通联系了医疗点,应急提供相应残障设备,并寻找专人提供服务和向导。
进博会正式开幕,711办公室里变得冷冷清清。招展处的负责同志全员出动,全部在5.2馆内奔波。大到接待内外宾、多语种讲解,小到参展方提出的应急办证、快递需求……都由他们负责协调对接。
过去这六天,国家展成为人气展馆,最大实时在馆人数万余人,已接待一百多个国内外代表团。未来八天,国家展还将面向数十万观众。姹紫嫣红的“中国朋友圈”,静候八方来客。 本报记者 杨洁
精彩瞬间
胜利泪水在进博会中,经过三天紧张的比赛,中国代表队在路易·乐斯福杯世界烘焙大赛亚太赛区选拔赛中出线,获得通往巴黎的世界烘焙大师之路的入场券,将于明年到法国争夺世界冠军。结果宣布后,中国队只有24岁的队员龚鑫热泪夺眶而出。为了备战,这些年纪轻轻的队员近一个多月里,每天都要练习至少十几个小时。在比赛中,又站着连续操作了8小时才卡着点完成作品。付出总有收获,他们将从进博会这个舞台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恭喜他们!
本报记者 周馨 摄影报道
非遗体验
第二届进博会首次设立非遗展示和户外互动体验区。作为中华美食的代表,重庆的“天下第一大火锅”在户外非遗体验区开锅。“天下第一大火锅”中间层峦叠嶂地摆放着重庆城市建筑剪影;太极八卦鸳鸯锅,寓意重庆朝天门两江交汇处;火锅上面悬挂的红凤凰象征着“凤舞九天”,其下56个小锅各放有刻着56个民族名字的水晶球,寓意着民族团结携手,共创美好明天。大火锅每天吸引全球客商排队品尝,给参观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官冲击和体验。
首席记者 刘歆 摄影报道
八方来客
进博会吸引全球客商深度参与,“圈粉”无数,开放、崛起的中国市场为“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自伊朗的展商斯亚(右)用熟练的中文,向观众介绍波斯手工挂毯。他说,一位工匠制作一块1平方米的挂毯,每天工作8小时,最少需要11个月才能完成。波斯挂毯采用羊毛、蚕丝制成的线材手工制作,线用纯天然染料染色,每块挂毯身价都在五位数。在进博会上,波斯挂毯以优惠的批发价接单,几天来收到了很多订购意向。斯亚感谢进博会这个大平台,把伊朗的文化和最好的手工艺品展示给全世界。
首席记者 刘歆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