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广告 保利大剧院新演出季看点几多 从小房子走出去 形式创新 独具匠心 内容更新 不变初心
第16版:文体新闻/文娱 2019-12-12

从小房子走出去

□孙佳音

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启动当天,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也是邬达克旧居修缮的主要出资人刘素华激动地给我打了个电话,她说:“好多晚报读者,拿着你们的报纸来寻纪念馆。‘遗产地图’不够发了。”上海市民对邬达克的喜爱,对城市建筑的热情,打动了这个湖南企业家。于是,“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一办五年。

刘素华总是说,她和邬达克都是“外乡人”。但其实,无论邬达克是匈牙利人还是捷克人,他是一个“上海人”,他的名字和上海这座城市紧紧地拴在一起。1918年邬达克来到上海,彼时,他是拖着一条伤腿的穷途战俘青年,除了作为建筑师的技能之外,一无所有,他幸运地赶上了上海近代建筑繁昌的时代。旅沪29年,他在上海留下了超过百幢风格多元、分布与种类广泛的上海城市建筑遗产,这些建筑经岁月沉淀,已成为上海历史风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位建筑师对于一座城市如此重要,这在古今中外建筑史和城市史中并不多见。邬达克在上海创造的辉煌成就,有时代机遇和他个人勤奋与天赋因素,更是因为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

第五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周六还将会在番禺路上的这幢小房子启幕,但相比第一届“走近邬达克”的小小心愿,“文化月”的主题不断更替,这一届已是“多维发掘历史遗产、缤纷呈现城市内涵”。我们知道,和邬达克同时代,上海值得研究的建筑师还有很多,他们聚集在上海,为上海做出贡献,也与上海互相成就;我们知道,上海还有其他很多可以阅读的建筑,它们与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邬达克建筑一起,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风貌。“文化月”不再拘泥于邬达克,而是将关注不断推向整座城市的建筑文化,推向历史,也推向未来。看到当年被小心播种的对于邬达克建筑的热忱和好奇,已经落地开花,渐渐枝繁叶茂,真叫人高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