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波画
宋宁华
2020年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时”“势”俱备的临港新片区即将迎来出生以来的第一个完整年。“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号角声言犹在耳,临港新片区已为未来一年的重点项目“敲小黑板”。过去四个月里,临港推出包括人才、产业、土地等一系列特殊新政,政策之“重磅”每每引起强烈反响;在新的一年里,临港新片区如何在亮出“特”字名片后,做实“特”字内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30个项目、500亿元投资,一批重大项目将“领跑”临港新片区。
和人们印象中临港大项目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不同,列入2020年“名单”的大项目聚焦高端产业与科技创新、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民生四大领域,在119.5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突出重点区域土地出让和功能开发,既有人们熟悉的“特斯拉汽车”“积塔半导体”等明星项目,也有自贸区快线、S3等使“条条大路通临港”的建设,“老小事”同样让人牵挂,幼儿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等建设都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临港的“特”,彰显在这些重大项目“领跑者”上,它们是落实新片区使命任务的显示器、保障新片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器和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也是让企业获得感最强的产业发展“风向标”。临港新片区揭牌三天后,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正式开园,满足自动驾驶集卡、乘用车、公交车、城市作业车等不同类型车辆的系统定型、传感器标定、无人系统性能等多方位测试需求。如今,这个区域已集聚20多家自动驾驶企业进行测试环境应用。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杨帆说,依托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得以开展路测,已经“跑了几千小时、几万公里”,临港新片区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应用环境,“将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关键发展枢纽。”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蓬给心目中的临港新片区起了个时尚的名字——全球风尚自由城。在他看来,临港要成为上海发展的新动能,在“人无我有”上下功夫,关键要素就是开放经济、消费社会、科技创新、多元文化和智慧治理,而对比国外的自贸港,临港的“特”是便利化,核心竞争力应当就是“自由”。支撑起“自由”的,是独特的制度创新。从临港新片区揭牌几个月来的实践来看,临港的制度创新常常起于个案,但归于制度,成为“放之临港皆准”的制度突破“主攻手”。人们熟知的“特斯拉”“新奥五天四证”之后,“临港速度”广为人知;但临港并非“特事特办”,而是将这种个案速度转化为制度化的常态、普惠版的企业福利。
临港新片区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特”还要体现在其承担的“压力测试区”功能,破解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孜孜以求,但尚未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双十一”,临港新片区“一网通办1.0版”正式启用,全部审批服务事项均可全程网办,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利。在办事便利上实现新突破后,临港还有一个大目标,要“放得开”也要“管得住”——在2.0版中,将创新监管方式,完成“互联网+监管”信息化建设,通过发挥风险防范的智能识别作用,成为新片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进行压力测试的“防火墙”和“压舱石”。
特殊人才政策的效应,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积蓄、爆发。“双十二”签订的“海创计划”,对人才如饥似渴的临港迎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计划中,重点发挥中国海归创业联盟及牵头专家的国际影响力,在短时间内聚集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研发团队,吸引一批关键产业化项目落户。力争五年内,在新片区助推更多海归人才所创办的龙头企业在科创板或生物板等上市,打造产值千亿人民币、市值千亿美元、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高端产业集群基地。
风从哪里来?“如果说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今天的我们将更加切入到一个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当中,这就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临港是一个风口,在未来的20年、30年,将会遇到更多、更大的机会。”临港人说起未来,信心满满。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时,那你也将错过星星。
临港2020,路在脚下,路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