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孙中钦
关于机器人,你有哪些直观印象?是办事大厅内做导引工作的“它”,还是能歌善舞的“她”……关于教育机器人,你又知道多少?以“人工智能”为年度主题的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2019赛季世界锦标赛前昨两天在沪举行。小小创客们挥洒着想象力,将大家带入了教育机器人的世界。
大赛共同创始人、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毕业于上海交大自动控制专业的恽为民博士坚定地认为,10年后,教育机器人或许会超越工业机器人,成为机器人领域最大的市场。
刮起教育机器人热潮
时间退回到1996年,在美国人杰克·门德尔松创办了全球最早教育机器人大赛——全球家用机器人灭火比赛两年后,绝大多数国人还未接触电脑的时候,恽为民就带领团队成立了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并推出“能力风暴”品牌。“学术出身投身创业的人似乎都有共性:要挑战新的事物。”恽为民感叹。经过仔细调研并结合经济状况,他将目光投向了教育机器人。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能让小朋友锻炼动手能力。可真正进入了行业才发现,这是一片‘荒山野岭’。”恽为民回忆。他把2000年前的日子看作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阶段。那年,他在中国开创了教育机器人大赛,并很快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比赛项目最多的赛事。同时,恽为民建立了教育机器人学理论体系。之后五年,理论体系逐渐走向了成熟。“2012年,我和门德尔松教授发起并建立了世界教育机器人协会。次年,我们创办了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从近年来不断出台的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及编程教育的相关政策中,不难发现: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门课程教学新内容。而其作为一门素养培育课程,学生不仅在编程学习中对英语与数学学科知识有了更多耕读,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
在恽为民看来,学生参加教育机器人项目或比赛,不仅仅能提升科技素养,更重要的是能系统训练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也能自主建构终生受益的知识,并获得宝贵的自主建构式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我们尊重学生多元智能的长与短,设计合适的项目与比赛。”恽为民说,“我们希望可以发现和强化孩子们有天赋的智能元素,也尊重偏弱的智能元素。”
期待走进课程体系
恽为民一直记得,WER世界锦标赛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参赛队伍只有20多支,人数不过五六十人,如今的世锦赛规模已经达到了万人级别。在山东省,已经构建起了省、地市、区县的比赛体系,我国不少省市比赛的广度和深度走在了全国前列。
青年钢琴演奏家、托拜厄斯·马太钢琴音乐艺术中心创始人曲恩霈从9岁开始接触教育机器人,他告诉记者,音乐和科技都没有标准答案。“这段经历让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提升,也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WER的唯一指定参赛平台,“能力风暴”的大名也在学生和家长中传开。“现场项目任务占到总分的六成,指导老师不得在现场指导,这一过程极具挑战性,也体现了‘比学生不比老师’的理念。”恽为民表示。
这是一场教育机器人领域的“奥运会”,让恽为民颇为自豪的是,这场盛会的发源地是上海,而很多接触过“能力风暴”的孩子长大后都投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记者在世锦赛现场看到,数位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对大赛也很感兴趣,他们希望从中发现有科研能力的“潜力股”。
“能力风暴”已“刮”进申城近1/4的中小学。在恽为民眼中,适合中国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机器人产品,首先要能为教育价值服务,其次得有核心技术,而安全可靠及价廉物美同样必不可少。“未来,我们希望‘能力风暴’能走进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并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建立起‘能力+素养’的测评体系。”恽为民说,“同时,我们也想让产品惠及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让他们从小也能接触人工智能。”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