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畴文带领医疗队宣誓
2月6日夜晚,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当晚8时,中山医院接国家卫生健康委指令,组队驰援武汉。次日下午4时,136名白衣勇士组成的医疗队搭乘飞机奔赴前线。这堪称中山医院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增援。
本报对医疗队领队、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做了独家专访,就目前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作出解答。
136名白衣勇士迅速集结
新民晚报:作为领队,您能介绍一下您的队伍吗?
朱畴文:我们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要求,抽调以呼吸、重症医学、感染为主要领域的30名专家医生,100名护士及6名行政后勤人员,奔赴武汉前线驰援。考虑到新冠肺炎会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影响,我们还有心脏科、肾病科、消化科、神经内科和急诊科的同事随行。百名护士中,40名来自重症监护室,其余也是各个病房的骨干。从年龄构成上来说,确实队伍里有不少“90后”。
新民晚报:136名队员迅速集结,您能否介绍一下其中的过程?
朱畴文:当晚8时,我们接到国家卫健委指令,组队驰援武汉,并且要求我们在晚11时前上报名单。这份名单要含专业、职称、个人信息。我想指出的是,交一份名单容易,难的是怎么保证这支队伍在武汉正常开展救治。我们不能赤手空拳过去,所以对物资的准备,我们花了大力气。一接到要驰援武汉的通知,医院的物资保障、药剂、后勤部门可谓一夜无眠。当晚开始配置必要的防护用品、药品,并列出清单,与人事、院办、工会等部门一起,在次日上午就为136名队员配备了行李箱,装好了个人用品和一些必备药品。我们也得到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妇联等上级部门,以及复旦附属各兄弟医院、中山医联体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新民晚报:听说中山医院为了保障医疗队做好防护,“家底掏空了”,是真的吗?
朱畴文:想说的是,没有上级部门和各兄弟单位的支持,即使掏空了中山医院的家底,防护物资也是远远不及医疗队所需。
希望申城市民多份理解
新民晚报:作为上海老百姓来说,除了关心医疗队在前线的情况,同样会问,自己在中山医院就诊的体验还能保持和原来一样吗?
朱畴文:我希望广大上海市民,包括从外省市来上海看病的市民多一份理解。抽调了136名医护人员,并不是意味着医院关门了。中山医院还在提供必要的服务,我们的急诊一直是开设的。我们也新设了发热门诊和第二发热门诊,对有流行病学史和没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病人进行了分诊。中山医院的主要医疗服务任务还是立足上海地区,我们门诊也是开诊的,但根据要求,会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并对患者和陪同家属测量体温。
新民晚报:到武汉后,您和队员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能否介绍一下今天对接下来的情况,医疗队之后具体要承担怎样的工作?
朱畴文:我们是7日晚7时05分降落武汉天河机场的。到了武汉以后,我们就直接入住宾馆了。我们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负责人进行了沟通,8日去了病房实地了解情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非常不容易,接到命令后,迅速将综合性医院改造成传染病医院,共设置800张床位。这个工作量一家医院无力承担。除了我院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齐鲁医院、华西医院将一起分担该院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工作。9日下午2时,我们正式接管了两层病房。
目前我们需要合理排班,我们有来自各个专业的医生,当然现在只有一个专业了:新冠病毒科。我们还要根据排班合理协调前往医院的班车和餐食供应。最重要的是,我们医护人员进入污染区、隔离区后防护物资的保障,都需要及时、有效沟通。
援手是帮武汉也帮自己
新民晚报:您和之前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有过交流吗?
朱畴文:有。例如他们治疗的病人有哪些特征,在临床上需要注意什么特殊事项。当然我们此前支援湖北的队员到了武汉后,也存在操作习惯、对问题研判、与当地医护沟通这类需要磨合的问题。大家都很拼,但面对新冠肺炎,我们要做更多研究,也要给临床治疗更多时间。我们还没有摸透我们的敌人,这样的情况下,希望大家理解医护人员是尽力的,但有些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不是我们医护人员尽力就能避免的。
我们要坚持科学防控、科学救治,不断优化方案和方法,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同时,目前我们依然还在遭遇战和阻击战的过程中,但是我们要准备未来可能的持久战,为了保证这个敌情掌握并不完全的战疫战争的成功,我们的确需要注意加强自我防护,科学轮休调整,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上海如此,武汉也如此。
新民晚报:到武汉的第二天就是元宵节了,队伍是怎么过的?
朱畴文:出发的时候,医院领导、同事对我们说,这是值得铭记的节日。我在第一次全员大会上也强调,大家能在一起战斗是一种缘分,我们要体现医护人员的价值。宾馆晚上很给力,为我们每人都准备了汤圆。虽然不能聚在一起吃,但也算是过了中国的传统佳节。对医务工作者来说,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要做好这份工作。我在机场出发的时候就说过,这是我们的职责,义不容辞。武汉需要我们援手,我们伸出的手不仅仅帮了武汉,其实也是帮助我们自己。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