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撷取生活的一刻咀嚼人生的滋味 新型的大众文艺  美好的精神家园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0-07-19

撷取生活的一刻咀嚼人生的滋味

◆简平

从“首届短视频大赛”上涌现出来的一批优秀作品来看,不论剧情类还是纪实类、公益广告类、城市形象宣传类,无一不是现实题材,而且多为纪实类作品,获得一等奖的8部作品中有4部是纪实类,另外的几部也取材于真人真事。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人民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的真情关注和关切,他们充满激情,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发现生活,认识生活,这是令人欣喜的。

先前,有人曾戏称短视频是升级版的“家庭录像”,无非是些搞笑的鸡毛蒜皮,记录一些生活琐事。但实际情况不是这么回事,此次大赛纪实类作品视角之广,触角之深出人意料,有表现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有记录女快递员带着孩子送快递的艰辛日常,有叙述沪剧爱好者为了理想结束生意创办沪剧团的执著,有展现藏族生态管理员对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无私奉献。即使是家庭题材,也不只是轻薄肤浅地博人一笑,像《父亲的账本》非常厚重,通过父亲所记的70年的账本,呈现了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注册会计师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和勤俭持家的良好品德;而《剪爱》则描写生于“癌症家族”的主人公加入“青丝行动”公益组织,成为一名捐发志愿者,向素不相识的因化疗而掉发的癌症患者传递爱与美丽的感人故事。这些“家庭录像”不是家里的搞笑片段,加点夸张的罐头音效,而是纳入了社会背景,具有家国情怀。

显然,观众接受度最高的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短视频不需要太多的修饰,不需要太多的编撰,越是撷取生活本身越是受到欢迎,纪实性和真实性越强,观众的观赏点击率越高。由此可见,对于短视频,观众的审美情趣明显地倾向于现实的、日常的生活,倾向于讲述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倾向于展示真实的画面,这种对“真实”的强调甚至能容忍“直播”式的原生态。

从拍摄和制作来看,纪实类作品为了凸显现场感和真实感,创作者自觉放弃了繁复花哨的手段,是用平实、朴素的画面还原生活的真实,使作品天然获得了一种真诚感和亲和力。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大多为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对于蒙太奇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不着痕迹。《初到上海新体验》用手机记录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小朋友在上海逛步行街,人山人海的景象让他们十分惊奇,而穿着高跟鞋的妈妈脚都走痛了,却因为不熟悉,找不到卖拖鞋的店,两兄弟便很暖心地帮她捶腿。这部作品几乎像杯“白开水”,没有任何的技术亮点,但其中所捕捉到的他们在人海中既生怯又兴奋的诸多细节,尤其是上海街景和上海人互为映衬下的文明状况让观众怦然心动。《誓言》以六个誓言串成“恪守誓言,守护家园”的主题,从婚礼誓言到从医誓言、志愿者誓言、入伍誓言等,仅仅3分30秒的容量却结构精巧,讲究章法和逻辑,特别是有意识地扩放了“在场感”,使真实性得以充分展现,因而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有人担心纪实类短视频会因强调纪实性和真实性而忽视其作为影视门类应有的艺术性,但事实证明,这次获奖的短视频作品的创作者,都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他们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了作品以艺术的品质。这些作品都有很好的故事支撑和人物选择,在构图、光影方面也很细腻、精致,镜头流畅,富有生活的烟火气息,让观众在短视频里照样感受到长片的魅力,各种艺术要素齐备,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综观获奖作品,可以发现,正是由于注重艺术的完整性,才有可能使短视频摆脱粗陋肤浅,获得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动人的艺术品质。值得一提的是,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具有让人敬佩的创新精神。我们一直在呼吁艺术创新,但说实话,在长片的创作中我们很少看到有特别的创新突破,可短视频却给人留下了很多“新鲜”的印象,既有跨界的思路,又有别出心裁的手段。像《我的世界》反映的是盲道被随意占用而造成盲人安全隐患的现实问题,但创作者不只是复制、粘贴生活中的“随手拍”,而是转换成动漫形态,采用全三维形式,对盲人这个弱势群体进行细微刻画,非常温暖和动人,这样的艺术创新使一般的“真实性”达到了“艺术真实”的境界,更能触发观众的共鸣。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短视频一个特殊的艺术创作特性和规律,那就是其源自生活,出自百姓,因而对纪实和真实具有超乎寻常的审美要求,在短视频里,观众期待的还是现实生活,还是他们自己;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他们也是短视频里的主人公;一句话,观众在短视频里最想看到他们自己,看到他们自己的生活,在短视频里回想生活的瞬间,记取生活的一刻,回味生活的片段,咀嚼生活的滋味,窥破生活的真相,理解生活的本质。

作为由时代催生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的艺术形式的短视频,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彰显、放大观众所要求的纪实性和真实性,这提醒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发挥短视频的这一艺术特质,在创作中更需要有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关切,更需要倾听并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喜怒哀乐,更需要有创作的激情,更需要有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真探索如何在短视频里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与敬重,使纪实性和真实性通过艺术的途径得以更加完美的传达。从某种意义上说,短视频创作者如今也的确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在短视频创作中认识“真实”,表现“真实”,实现“真实”,这对短视频保持长久的生命活力是会有帮助的。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