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世荪
古代青铜器中有一种用来烧煮东西的大锅叫“镬”。镬,《广韵》“胡郭切”,上海话读若“学(入声)”就是我们平时厨房里用的那个“钢种镬子”“炒菜镬子”“牛奶镬子”的那个“镬”。
最早的镬大多和鼎一样,有三个脚,便于在下面生火。据信,从汉代开始,灶逐渐普及,镬的脚也就慢慢消失了。东汉高诱注释《淮南子》说:“有足曰鼎,无足曰镬。”唐代颜师古注释《汉书》时也说:“鼎大而无足曰镬。”古时候,镬除了煮食物,还作为一种酷刑,用来煮活人!即便后来这种被称作“镬烹”的刑法被废除了,人们还是相信坏人死后在地狱会有“汤镬”伺候。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君多忤父母,于法当付镬汤狱。”这同时也说明古代的镬子够大的。宋代《绀珠集》记载,当年孟尝君用来招待食客的两口大镬,“大者容四十石,小者容三十石。”
也许和元代后入声词大量消失有关,这个“镬”字在普通话中已不怎么见用;但上海话依然留有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余秋雨在散文《乡关何处》中回忆家乡的饭食:“偶尔哪吃白米饭了,饭镬里通常还蒸着一碗霉干菜,于是双重香味在还没有揭开镬盖时已经飘洒全村。”“饭镬、镬盖”即是饭锅、锅盖。《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有数落女儿不孝的歌词:“我格囡么乌梅汤淘饭黑心肠,镬灶水揩面黑良心。”“镬灶水”指刷洗锅子的脏水;“镬灶水揩面黑良心”也是一句上海话熟语。其他熟语还有:“镬里勿争碗里争(眼光短浅)”,“隔灶头饭镬格外香(无端羡慕嫉妒)”,“上勿得桌落勿得镬(不中看也不中用)”,“隔壁打翻镬灶水(事有牵连)”。此外,镬铲、镬台、镬灶、镬灰、镬焦、镬底陀、起油镬、镬里鹞鹰、踏穿镬盖等,都是上海人熟悉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