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新书速递 点燃幽微的浮光 从小说中发现问题 滋兰树蕙,迦陵妙音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10-18

点燃幽微的浮光

——读《丁景唐传》

◆简平

《丁景唐传:播种者的足迹》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值得细嚼的传记。传主丁景唐是位1938年加入中共的老革命,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宣传处处长、新闻出版处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为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源。

传记详细记述了丁景唐为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辞海》《中国新文学大系》等重大出版工程所付出的功不可没的巨大努力,史料翔实,叙述生动。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丁景唐在了解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时,发现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革命文艺期刊很难保存下来,许多刊物流传很少,有些已成海内孤本,他深感保存和抢救革命文艺资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向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前身)建议广泛收集现代文学书刊,并亲自参与制定了长期规划,包括整理和影印革命文艺史料。正是在他的提议和倡导下,《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甲、乙两种问世。甲种是有关现代文学历史的编选、整理、编目等专题的丛书;乙种是“五四”至解放前的革命文学期刊的影印本,从1958年到1962年,先后影印出版了两批四十余种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的革命文学期刊。

丁景唐长期从事文学、出版领域的领导和组织工作,与文化名流非常熟悉,从传记中,我们可以读到不少关于他与名家大师交往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勾勒出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一幕。比如,1980年11月2日,丁景唐在北京拜访茅盾时询问道,瞿秋白牺牲后,鲁迅主持编印他的遗著《海上述林》,是否曾约他一起开会相商。茅盾听后很认真地回答:时隔多年,一时记不清楚,要再回忆回忆。后来,茅盾反复回忆并查证有关材料,终于使模糊的往事清晰起来,最后在《茅盾回忆录》之《一九三五年纪事》中明确地写道:得知瞿秋白牺牲消息的半个月后,鲁迅曾约他一起商量编瞿秋白遗作的事,详细交换了编选范围、筹集资金、联系印刷厂等方面的意见,“最后决定,由鲁迅与杨之华商定遗作编选的范围,并由鲁迅负编选的全责。由郑振铎去联系印刷所,等有了着落,再由振铎出面设一次家宴,把捐款人请来,既作为老朋友聚会对秋白表示悼念,也就此正式议决编印秋白的遗作。”“八月六日,郑振铎在家中设便宴,到十二人,都是当年商务、开明的老同事、老朋友,也是秋白的老朋友,记得有陈望道、叶圣陶、胡愈之、章锡琛、徐调孚、傅东华等。大家回忆起瞿秋白当年的音容笑貌,没免凄然。”茅盾的回忆,充分说明鲁迅、茅盾、郑振铎等好友对瞿秋白的深切悼念,而《海上述林》的出版,则为瞿秋白树立了“诸夏怀霜”的丰碑。

这部传记的作者丁言昭是丁景唐的三女儿,她很小就跟着父亲,后来又帮着父亲做资料整理工作,还在父亲指导下进行中国现代作家的研究。所以,传记里许多内容也是作者亲身经历,因而细节精彩,特别鲜活,诚如陈思和为此书所写《序》中说的那样,整个叙述画面呈现出斑斓多彩的景象,如关于王映霞、关露、梅娘等人际关系的描写都是如此,不仅丰富了丁景唐晚年生活场景,也通过这一家人的血缘传承展示了更为深刻的文化传承。

1944年春,丁景唐赴杭州开展地下学生运动。那时,从西泠桥畔通往岳坟的路上,都被铁丝网封锁着,丁景唐穿过封锁去拜谒秋瑾墓,写下了《西子湖边》一诗。他在诗中慨叹眼前只残剩幽微的浮光,但他相信蓝空闪亮着一颗星,那是落日光后的长庚,也即启明星,表达了对美好明天必将到来的信心。他的一生的确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点燃起幽微的浮光,一路播撒下发扬光大的种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