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3日 星期五
亭子间忆旧 枇杷 慢慢来  比较快 “微友”不要成“危友” 冬天的仪式感 构皮斑造访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1-01-31

亭子间忆旧

陈造奇

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上海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之中,都有亭子间,位置是在灶披间之上、晒台之下、正房的后面、楼梯的中间,朝向北,大多用作堆放杂物,或佣仆居住。亭子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冬冷夏热,天气炎热时,热得像蒸笼,而到了冬天,就像冰窟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有不少作家由于生活拮据,只能租住亭子间。著名作家鲁迅、巴金、沈从文、萧军、萧红、关露等都曾有过租住亭子间写作的经历,于是就有了“亭子间作家”“亭子间文学”之称。

我们一家六口曾蜗居愚谷邨亭子间长达50年之久,父亲从事翻译工作近60年,半数以上的译作都是在不足二十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完成的。父亲大热天穿着汗背心短裤,头上冒着热汗,数九寒天或泡杯热茶或拿着热水袋伏案笔耕,且当时译稿的稿费又很低,全家主要的生活来源是靠母亲在电话局工作的工资。记忆最深的,就是数九寒天全家出动爬屋顶晒被子。父亲站在屋顶上,负责晾晒和收被子,而我们孩子则像流水线,或站在木扶梯上,或站在楼梯下传递被子。每每这个晚上,也是最温暖的时光,钻在暖暖的被窝里,闻着被太阳晒过的被子特有的香味,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好在2001年,关爱老知识分子的政策阳光终于照进了我们蜗居的亭子间,老爸老妈搬进了位于安顺路的爱建小区,告别寒冷,享受阳光不再是奢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