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看老司机的坚守
昨天下午2时,公交驾驶员陈颖和同事们利用休息时间,在车厢里贴上福字和窗花,挂上红灯笼,将充满消毒水味道的转运大巴装扮一新,温馨喜庆的新春氛围,让归国的乘客心头暖暖的。
从去年5月18日算起,陈颖等8名从公交行业抽调出来的上海老司机,一周7天24小时驾驶大巴“两点一线”往返于隔离宾馆与机场。虽然家都在上海,但自从加入转运工作以来,他们已有8个多月没有回过家。春节在即,8位师傅决定不用同事来换班,继续在上海“出差”坚守转运一线,估计要等到疫情完全结束才能和家人见上面。
24小时待命
今年37岁的陈颖负责的是夜班,做一休一,值班时间是晚上8时至早上8时。“我们接送队伍里,4个年纪轻的上夜班,4个年纪大的上早8时到晚8时的白班。目前为止,我们总共发车1500多趟次,转运超过5000多名入境人员。”陈师傅回忆道,每天晚8时到达机场后就处于待命状态,一旦接到杨浦区疫情防控社区工作指导小组的指令,他就要穿上防护服,从浦东机场的T2停车场出发,接上乘客送到指定的隔离酒店。
陈师傅说,尽管值班时间是12个小时,但任务一来肯定连轴转,最忙的一次从晚上9时工作到次日下午1时,发了四趟车,一个来回就是两个半小时,“虽然很累,但我要为乘客的安全负责。幸好我们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窗是全程打开通风的,冷风能让我保持清醒。”
浦东机场里有专门为转运车师傅设置的休息室,但休息室在T1航站楼,走到停车场要半个小时,因此他们大多在车上休息。车内有一个热水壶,扶手上挂着几个塑料袋,里面是换洗衣物。巴士一公司还为他们购置了一把躺椅,让他们在辛苦工作之余可以打个盹儿。
上海的温暖
陈颖的同事钱滨值的也是夜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对从欧洲回来的老夫妻。“他们在欧洲滞留了大半年,这次转了三次机才回国。见到我的时候,激动得就像见到了亲人,眼泪都流下来了。”
钱滨发现,许多老年乘客在见到同胞后,普遍担心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他就在上车下车时主动帮他们提行李,并在等待发车的时间里,陪老人们聊聊天,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让乘客们感受到来自上海的温暖。
最大的愿望
“想等这次疫情全部结束,全国都畅通无阻之后,带上家人和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钱滨谈到家人,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每天早上8时,他都会通过视频和语音向家人报平安:“我下班了,今天没什么事,我很好。”
王晓骏有个女儿,去年秋天刚上一年级。孩子第一天上学,王晓骏为不能送她而内疚不已:“按道理来说,孩子第一天上学我要去送的,但因为工作没办法。孩子妈妈是高桥镇的社区志愿者,工作也忙,最后是我父母送的。”说话间,王师傅红了眼眶。
未婚的陈颖家中还有老父老母,过去37年,他每年都会陪他们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但今年他只能打电话问候了,就像这些日子以来他和父母的日常对话:“你们晚饭吃了没有,在看电视吗?”“你在机场和酒店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做好一点。”
按照排班表,初一晚上陈颖可以休息,他打算白天去酒店健身房锻炼,晚上和同事一起喝茶,下象棋,看新闻。“等到疫情结束,要好好弥补一下没能陪伴父母的时光,陪他们吃吃饭,带他们去上海周边自驾游。”
本报记者 任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