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幸福泰州”迎来文旅盛宴 吴兴  西塞山前看美景 聚焦八大产业  加快跨江融合 靠海吃海 小渔村变身小康村
第12版:长三角/万象 2021-04-13
连云港黄窝村:一张紫菜成了富民产业

靠海吃海 小渔村变身小康村

俯瞰黄窝村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 供图

来到连云港黄窝村码头,只见渔船随着海浪起伏,海水的咸腥味扑鼻而来。这一季紫菜收割刚刚结束,养殖户金立贵正忙着回收紫菜养殖工具,“紫菜能种成,全靠村里带着我们干,现在我家有500多亩紫菜,品质好且不愁销路,一年赚个小几百万不成问题。”

黄窝村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最东端,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渔村。“20多年前,村民主要以捕鱼为生,随着海洋渔业资源逐渐萎缩,村民生活陷入困境,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负债300余万元。”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回忆,2001年村里下定决心,转型发展探新路。

“海上菜园”丰产又丰收

黄窝村面积只有2.02平方公里,居民216户,常住人口605人,承载不了大产业,小渔村如何转型?

靠海吃海,黄窝村村民先后尝试了网箱养鱼、羊栖菜栽培等,都以失败告终。就在这时,紫菜养殖进入了村“两委”班子的视线,连云港海域具有独特的海洋水文环境和气象条件,非常适合条斑紫菜养殖,可几度受挫的村民们不敢再试。

面对挫折,张立祥不灰心。“要想村民有信心,就得干给村民看!”他打定主意,准备第一个“吃螃蟹”。“当时,他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贷了30万元,和村里没有能力出海的困难户结对,带头养殖了100亩紫菜。”金立贵回忆说,没想到,第一年就收回成本,不仅还了贷款、给工人发了工资,账面上还剩余1万多元。

看到紫菜养殖比捕捞有更稳定的收入,村民开始转向养殖紫菜。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组织修公路、造码头、建船台、办工厂,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渔民“转捕为养”。就这样,紫菜养殖在黄窝村一发而不可收。

这几年,看到家乡紫菜养殖前景好,回村发展的年轻人多了起来,与父母一起养殖紫菜、办加工厂。据统计,现在连岛海域有50%的面积是黄窝渔民的养殖区,村里90%的人口从事紫菜养殖和加工行业。“海上菜园”已成为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乡村游里遇见“乡愁”

靠海吃海,要吃出新意。近年来,连云港开始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黄窝村也将目光投向乡村旅游产业,村里鼓励支持引导村民依靠优美生态环境创业致富。

走进黄窝村,一座座红瓦白墙的传统村落民居错落有致。黄窝村依靠鲜明的山海景观和渔村特色,积极发展民宿、渔家乐,开发乡村旅游,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去年9月,黄窝村凰窝国家3A级旅游景区揭牌,全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半山腰处,一栋栋民宿静静矗立。这是由村里集体回收村民老屋、投入100多万元打造的特色民宿样板间。山上一共有十几间这样的老屋,将陆续开工改造。不仅如此,村里还鼓励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和房屋打造农家乐,呈现一幅原汁原味的农村景象,让游客来了以后,走不完、看不够、尝不遍,穿越时空感受“乡愁”。

亮丽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如今,黄窝村成为连云港乃至苏北知名的美丽宜居村庄,先后获得“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100个特色村”等称号。

黄海之滨,这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康的小渔村通过海上养殖、紫菜加工、观光体验等方式华丽变身小康村。“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加快一产近海生态养殖、二产海产品加工、三产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真正把黄窝建成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令人向往的现代化海滨风情渔村。”张立祥说道。

本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吉凤竹 李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