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1日 星期日
广告 中小学把好防疫关 行走祖国大地  感悟时代变化 充分发挥每门课程“育人”功能 孩子开学求舒心  家长喊累需减负
第7版:上海新闻 2021-08-24
华东理工大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充分发挥每门课程“育人”功能

“都说声波范围是20Hz~20KHz,但是同学们真的都能听到20KHz吗?不妨来测一测。”万永菁老师说着,随即播放了从1KHz到16KHz不同频率的8段音频。随着频率一路上升,能感受到的声响越来越弱,同学们的脸上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当频率升到16KHz的时候,已经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听见这个音频了。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数字信号处理”课堂上的小片段。授课教师万永菁从一个趣味实验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同时,这门课体现了不少思政元素:绪论章节,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第三章傅里叶变换,有科学思维和意志品格;第四章FFT算法的原理及实现,有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

润物细无声

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热潮正起,但阻点仍然不少。例如,课程思政德育元素挖掘不足,课程设计形式较单一等,对于理工专业的硬核课程来说,“拦路虎”更是不少。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出实招化解?华东理工大学获教育部立项的“数字信号处理”和“C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提供了不少启示。

“挺有趣的,提升了我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科学思维”“信号处理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我们能够学好信号处理方面的知识,报效国家,造福社会”,一学期下来,万永菁老师收到了53名学生的结课感言,让她非常感动。

“数字信号处理”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万永菁老师从2016年开始探索课程思政。5年来,经过精心设计和凝练,已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价值取向、诚信尽责、科学思维、工程素养、创新意识、意志品格、理想塑造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下一步是优化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达成路径,让课程思政更加润物无声。”她说。

激起学生共鸣

“科技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将责任扛在肩上,将祖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在“C程序设计语言”课堂上,郭卫斌老师讲到这里时,总是能激起学生们的共鸣。

据郭卫斌介绍,为了准确定位“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课程教学团队先在不同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广泛调研,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可这种教学形式。

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实效,2017年,华理成立领导小组,出台试点方案,立项建设课程。2018-2020年本科立项建设110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性课程,目前已建设完成70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同样紧锣密鼓,13门课程入选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项目,其中就包括郭卫斌领衔的“C程序设计语言”。

深挖德育元素

华理老师们行动起来,深挖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与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精心匹配、有机融入。

“‘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煤气化技术。’这是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团队创始人于遵宏教授立下的誓言。团队30年如一日,发扬‘汗水哲学’精神,运用流体力学知识,创新性开发世界领先的多喷嘴撞击流气化炉。”“流体力学”课堂上,授课教师李伟锋用华理人勇攀科研高峰的故事,激发学生科研动力。

从本科教学到研究生教学,华东理工大学力求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本报记者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