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科学家与中学生手拉手  科普剧登上话剧“大舞台” 科技创新,不该“分数优先” 创新型研究应摆脱“功利心” 科技神笔描绘未来智慧生活
第6版:科创上海 2021-10-02
微软亚洲研究院海派“掌门人”提出“冷思考”

创新型研究应摆脱“功利心”

自1998年成立,微软亚洲研究院落地中国已有20余年,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科技领军人物,也让微软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举足轻重。日前,这所研究院“换帅”,并迎来首位海派“掌门人”——曾就读复旦大学的周礼栋。

9月27日,周礼栋博士在上海举行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汇秋季技术研讨会上首度谈及自己的创新研究成长心路。他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对短期功利主义的质疑,并特别指出,对于创新型研究来说,由愿景和梦想驱动,胜于由结果和利益驱动。

1995年,周礼栋离开复旦,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而后又在全世界各地“游荡”了20多年,却一直乡音未改。回忆当年在复旦大学求学的经历,他很感恩教授们在自己心中栽种下的计算机“种子”。

“进康奈尔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曾上过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和计算机语言理论这两门非常难的课程,但在来自世界各地20多名博士生里,我是唯一一位两门课都拿A的学生。”周礼栋说,若非理论基础打得扎实,是不可能在短短半年里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复旦的教育,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把中国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到跟世界其他学生同样高的水准。”

2002年,周礼栋博士毕业后进入微软工作。从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到如今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他坦言,从个人到集体再到社会,最重要的是创新研究要摆脱“功利心”。“我遇到了不少真正的研究者,对他们来说,做研究是对‘真善美’的长期追求,所以非常享受这个过程。这极大地触动了我,敦促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要为了追求一些短期目标而牺牲研究本来的意义。”

在周礼栋看来,当“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性潮流,作为身处数字化创新前沿的科研工作者,思维方式的转型就更加紧迫和重要,这其中就包括思考创新的动力是来自内心的兴趣与追求,还是外部的挑战和压力;创新型组织里的每一位同伴可持续的成长要比短期KPI的实现更重要等。

他尤其提到,人工智能的创新不仅需要关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各种各样的应用,同时也需要关注系统架构和基础设施部分,“只有牢固的地基才能让上层的创新更随心所欲”。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