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请给用户多一点安全感 《上海数据条例》立法征求意见 白墙彩绘之外 沪郊“颜值”如何提升
第4版:上海新闻 2021-10-12

白墙彩绘之外 沪郊“颜值”如何提升

第二届上海“美丽乡村”青年创意设计作品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赏春花秋稻,尝菜饭米糕,院外野鸟啁啾,檐下雨打芭蕉。久居都市的人,心中总有一隅留给牧歌田园。沪郊大地,就是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摩登高楼、万国建筑之外,投向上海“背后”这片广袤土地,投向这座超大城市的历史文化之根。这些对乡村的注视,带着憧憬、带着怀念,更带着对美的发现;是回归,亦是重塑。

最近,上海提出要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城乡规划与发展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认为,这是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内涵的具体落实。走出一条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乡村振兴之路,美学价值理应成为上海乡村的发展新优势。具体而言,这些美该如何发掘,又如何维系?如今的沪郊大地,已经开始星星点点的创新尝试。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瓶颈难题。本报记者从景观、人文、活力等角度出发,专访乡村振兴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为沪郊乡村美学建言献策。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田园牧歌的生活令人向往。自然景观与人居环境,永远是乡村的美丽底色。

随着“美丽家园”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变得更加干净整洁。只是,同质化的设计套路也滋生出“美丽的烦恼”——按照对江南水乡的刻板印象,将墙面全部粉刷一新,加上色彩斑斓的墙绘,仿佛流水线上塑造同一张“网红脸孔”。

白墙彩绘之外,乡村如何实现“颜值”升级?城里人想象的乡村美是当地人需要的乡村美吗?

墙体彩绘

“乡村不是一张单纯的小画,而是系统的人居环境,要考虑综合性、整体性的价值。”杨贵庆认为,墙体彩绘作为一种美化环境的艺术方式,主题、样式、大小都要适当,要避免为彩绘而彩绘,硬性植入非当地的审美内容。

在他看来,乡村的美学价值与审美相关联,包括了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主客体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而言,审美主体,即上海乡村的新江南风格、审美品质、建筑风貌、村落与田园水体的关系等;审美客体,即要提升人们对乡村的价值认识与审美水平,包括老百姓、专家、设计师、艺术家、行政官员在内。”审美的主客体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没有认识到审美客体的特征,贸然插入不符合当地传统风貌价值的外来物,反而影响审美整体效率。因此要系统化地挖掘认识村庄风貌,更好地保护和赓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乡村的美不局限于建筑物本身,更要关注场景美。很多时候,是一种‘令人舒服’的状态。建筑单体设计得很漂亮或者很有个性,但脱离了乡村整体环境,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每一个乡村都有其性格特征,突兀的房子再漂亮,也会感到不舒服。”乡伴集团副总裁郑德福关注乡村多年,参与过南北多地乡村建设,有一次在山东某个村落,看到房屋外墙被统一刷成土黄色,遮掉了原有的石块与青苔,大感可惜:“这些岁月和自然沉淀下的斑驳痕迹,才是乡村最美的气息。”

观音兜

屋顶的山墙中间削成长半圆,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看起来好似渔民的网兜……在金山廊下,有一种江南民居建筑形制,叫作“观音兜”。

金山博物馆馆长余思彦告诉记者:“原来观音兜只是当地百姓用于自家民居修缮,后来锦江中华村农家乐借用这一设计,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我在沪郊骑车周游时发现,不同区域的‘观音兜’建筑形制都不一样,比如奉贤是一个角、南汇是两个角,廊下则是圆弧形状的。”

如今,廊下的地方民居就以“白墙、黛瓦、观音兜”为特色。在余思彦看来,设计师发现传统民居的独特建筑风格,将这一特征提炼出来广泛运用,最终变成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一种地方美学的凝练。“这就是乡村美学的实践,由建筑风格来表达诠释。”

“提‘美学价值’这个概念,有点从‘他者’的角度看乡村的学术意味。城里人想塑造乡村,乡村人也需要发现家乡之美。而这种美是客观存在的,它需要被发掘提炼。”余思彦认为,在乡村美学落地过程中,城乡应有更多的、平等的互动和交流,这样做设计,会有不一样的角度。

大草坪和小菜园

“我到过一个村庄,有关部门在乡村道路两边的缓冲区域都种上城市绿化,但村民不喜欢,就在这些绿化地上种菜。时间长了,这里的芝麻、棉花、毛豆,长得郁郁葱葱。”余思彦说,一些设计师总会理所当然地把城市绿化思路搬到乡村,比如铺一个大草坪。但对乡村百姓来说,美是实用,是能够有所产出,“一个漂亮的小菜园也是美”。

不能将城市景观简单地植入乡村,对此独立策展人王南溟也有同感。“曾听一位乡村干部说,现在的乡村变干净了,但野趣越来越少,青蛙的叫声也听不到了。”这话让人很是感慨。“把美化乡村搞得跟城市绿化建设一样,有必要吗?乡村不缺野花野草,也不缺原生态的色彩。是不是可以倒过来,把野花野草设计成视觉景观?”王南溟认为,可以充分发掘乡村原生态的美丽风貌加以利用,借力创新。

王南溟还发现,沪郊有些村落并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却也被刻意设计成了仿古的样式。“与其这样硬植一个旧的记忆,还不如去做一个新的尝试呢。”他建议通过文化基金、专项资助等方式,引导青年设计师、艺术家走进乡村,因地制宜设计乡村空间景观,让艺术的种子星星点点洒落乡间。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