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COP15第一阶段会议闭幕 “零时差”体验进博新品 “一网通办”3年累计办件1.7亿 让城市生态更和谐,这份“上海答案”赞
第3版:要闻 2021-10-16

让城市生态更和谐,这份“上海答案”赞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引起关注的不仅有因“一路‘象’北”在全球刷屏的亚洲象,还有在上海周边化身“动物市民”的貉。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日前将上海对市民与貉和平共处的探索,视作在城市化背景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正面案例。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探索城市野生动物管理的王放教授看来,这是上海值得骄傲的成就。

不容易

守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在COP15大会上,中国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

但在国家公园外,仍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城市周边。事实上,相较于面积较大、离城市较远的国家公园,城市由于其密集的人口和生活生产活动,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更加复杂。

因此,从保护生态多样性角度而言,城市化无疑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多种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造成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而城市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另一方面,城市化虽不可避免地改造原有的生态环境,但出于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又可能在城市内形成新的优质生态环境。对于在人类城市化进程中被挤压生存空间的许多野生动植物来说,这样的环境是很有吸引力的。无论是“返城”的土著动物,还是“进城”的迁徙动物,都是仅凭人力能阻挡在外的。

上海市法学会生命法研究会秘书长、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杨彤丹表示,上海近年来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推进森林、湿地、公园城市体系建设,在污染防治、生态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遗传资源保藏与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如何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空间,是城市亟需回答的问题。

没想到

“貉”问题意外获解

去年,上海某小区因为大批貉的出没曾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的一员,王放多次带队前往事发小区进行调研。

王放回忆道,团队与市政管理部门密集开会时,各方对相关问题都感到相当焦虑,担心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会不可避免地增加,甚至激化。

然而,短短一年后,情况出现了惊人的逆转:当王放及其团队今年数次重返该小区,越来越多的民众表示可以接受和适应貉的存在。

王放坦陈,情况的改变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在他看来,这主要源于两个其实很简单的变化:首先,小区更严格地管理猫粮和狗粮的投喂,如部分居民搭了架子在高处投喂猫粮,让貉难以获取人工投喂的食物;其次,通过团队的大力科普,小区居民对貉的品性与习惯有了更多了解,恐惧感自然相应减少。

此外,不应忽视的一点是,城市野生动物也在自我驯化,观察和了解人,以适应城市和人类密集的生存环境。王放表示,许多案例表明城市野生动物会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更温和、与人和平共处的状态。

正是因为这些可喜的变化,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上海的探索予以肯定和赞扬。他指出,得益于有关团队共同发起的“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城市野生动物的调查研究。通过对这种动物的观察和科普宣传,当地居民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习性,降低对这一动物的恐惧,实现与貉的和平相处。

可持续

上海探索宝贵经验

谈及一年来的变化,王放深有感触的一点是,从科研工作者到城市管理者再到普通市民,探索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过程就是大家不断地观察和学习的过程。

“事实表明,相关冲突没有人们起初预想的那么可怕,时间、知识与科学管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王放表示,人们需要的是平复心态,积极学习,拥抱客观的事物。

不过,上海对人与貉和平相处的探索并不意味着问题不会出现反复。王放表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仍是人,在必要时也应予以适当的人工干预。

杨彤丹认为,人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探索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手段,继续完善巡查管理、物种监测、遗传保护、外来物种入侵识别、灾害防控等,严厉打击损害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危害生物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

另一方面,加强相关立法,确保相关治理有法可依。有着长期生物安全立法实践经验的杨彤丹表示,上海市人大近年来陆续颁布了诸多地方性法规和决定,做了不少有益的摸索和尝试,但协调不同区域统一立法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生物多样性保护很多是跨区域、跨部门协同问题,需要立法明确建立协同机制,比如中华鲟保护区域协作、长江禁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保护等。

对于久居城市的我们来说,认识和熟悉城市里的另类“市民”也许只是补上人类最早拥有的智慧之一。

特派记者 杨一帆 杨硕

(本报昆明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