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跨区域跨部门共绘“绿水青山” “钟摆族”上演“双城记”
第13版:长三角/视点 2021-11-16

跨区域跨部门共绘“绿水青山”

今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3周年。三年来,三省一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一体化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不断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今年1-9月长三角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0%,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相比较2018年,优良天气数比例上升15.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33%。在区域内594个水质国考断面中,III类以上断面占比达84.5%,劣V类断面基本消失。”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年来各方共保联治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示范区协同构建了跨多个环境要素、多个专项、多个层级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同步建设统一的主要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预警和应急监测体系,确保实现应急监测响应步调一致,监测质量、执法效能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水平整体提升。到2023年,将基本实现示范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一张网’监测和科学评估。”

——日前,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示范区执行委员会,联合编制印发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监测统一网络建设方案(2021-2023年)》中提到。

“目前,长三角开始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在部分区域内创新试点,逐步探索形成生态治理‘3+1’模式,即实行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环境监管执法的‘三统一’制度,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表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应紧紧围绕一体化的主要内涵,以制度构建和体制机制一体化为主线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下一步,应该在水、气、土壤等各个领域,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这种做法。

“把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摆在突出位置,以临近上海、浙江、安徽的木材加工、橡胶制品、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出了应有贡献。”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天琦表示,将今年作为江苏生态环境“源头治理年”,坚持末端和源头治理两手抓,并且花更大力气抓好源头治理。坚持力度不减持续攻坚,加大现场帮扶和压茬督办力度。

“这两年,湖州来的次数真不少。湖州相关部门组团来无锡调研,我们也将十多年的蓝藻治理经验和盘托出。”

——跨界水体治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赋予了太湖全新的面貌。江苏省无锡市蓝藻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铮惠表示,目前浙江湖州已经建立起完备成熟的蓝藻打捞处理应急防控工作体系,复刻了无锡工作模式和技术路线。

“我省共有19项现行有效的省级地方环境标准,其中12项为强制性排放标准。联合研究制定并于今年3月正式发布了5项长三角及示范区统一标准,形成了长三角生态环境领域标准统一的标志性成果,不断为深化区域协同治理,实现生态环境统一监测、统一执法创造条件。”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全胜表示,浙江着眼“蓝天常在”“绿水长清”“净土清废”,发挥标准规范作用,为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提供了有效依托。以区域协调、共建共享的理念定位新时期环境标准工作,发挥标准协同作用,探索相互衔接、公平合理、示范争先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环境标准体系。

“安徽将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搭建目标评估、风险评估、热点挖掘等智能预警模型算法,智能识别长三角跨界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和风险态势预警。”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该厅正在积极探索建立长三角生态环境协同共治试点典范,构建长三角区域水、陆、空立体式监测监控一张网,按照“体检-诊断-治疗-再体检”的工作思路,建成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

“浙江非常重视系统化、开放协同这样的做法,围绕着自然资源价值的提升,满足我们人的更好地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窗口’示范引领作用。”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珂表示,浙江丽水是全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机制的试点城市,让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量化考核,成为支撑当地绿色发展的新动能。今年,浙江省将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考核机制,推广到全省26个山区县,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实力”。

“无论是切身感受,还是相关指标,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都在显著改善。”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东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快,碳排放量大,减污降碳责任重,机制层面的更多互动,让1+1+1+1>4,实现了倍增效应。

吕倩雯 曹博文 整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