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今朝踏浪” “日长夜大”的上海地铁 第四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公告 民生实事“进度条”明年再刷新
第2版:要闻 2021-12-29
安居要推“组合拳” 绿道联网将“成片”

民生实事“进度条”明年再刷新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辞旧迎新之际,“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的2022“进度条”将再度刷新。

本报推出年终特别报道“民生十美”系列后,得到读者们的热情回应:许多为民实事,都在自己的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切实享受到,这就是上海的温度和速度。把每一件民生实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断回应群众的新需求,打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增进民生福祉的大礼包在新的一年里还将源源不断送不停。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我每天都会去高陵集市的长者食堂吃午饭。当家大厨的手艺实在是妙不可言。美味、实惠、放心,就是最中肯的评价。”

“今年,绿道造好了,从家里走两三分钟就能到。放学后、晚饭后,我一般会沿着河岸走一大圈,看看花花草草,非常惬意。”

“在晚托班里,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她学了舞龙舞狮、丰子恺儿童漫画、歌舞剧、珠宝设计、篆刻、泥塑……”

“有了电梯,我们‘悬空老人’都被‘激活’了。阿拉已经电话约好了,每天一起下楼走一走,晒太阳,一起活过100岁。”

……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1年,上海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不仅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的烦心事,呵护社会最柔弱的群体,也注重公共环境、生活空间品质的塑造和提升。这些市民口中描绘的美好生活,正是得益于不断超额、提速完成“进度条”的“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创新“解题”思路和机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无论是今年推出的16项“民心工程”,还是多年来持续更新的“为民办实事项目”,都重点聚焦民生领域,切口更为具体和细化。对一些老大难问题,也秉持着“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的精神,在“解题”思路、机制上不断谋创新。

为既有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已连续3年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这看似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在居民心中却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好事。今年,上海通过新增集中停放充电场所,或者新增微型停放充电车棚、充电柜等定制化手段,来纾解电动自行车无安全充电场所的问题,截至今年底,全市共有4800多个既有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约占全市1.3万余个小区的37%。

今年上半年,上海聚焦“就医难、排队时间长、缺少人性化”等痛点,制定实施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在试点医院推动7个应用场景建设。截至10月底,全市412家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完成数字化转型工作,其中包括市级医院36家,区属医院376家,比预期提前2个月完成任务。各家医院更是通过数字化转型,打破传统医疗服务极限,使得医疗价值得以延伸和保障。

城市管理凸显精细化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市民百姓对提升公共空间、生态环境品质也有了更高期待。这一年来,家门口的荒地,变成了蜿蜒的绿道、街心花园、健身场所;一下大雨就“看海”的马路,变成了平坦的“通途”,让人不再烦心;“一江一河”边最好的黄金地段,都让渡给公共空间,昔日“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

点点滴滴的改变,正是上海用“绣花针”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体现。北外滩滨江驿站底层的海平路滨江公厕,不仅配备了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室,还特地在门前小花园一侧的半围合空间,为健身爱好者设置了男女更衣室、饮料自助售货机和休憩座椅,成为往来市民游客闲聊休息的好去处。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政青路绿道就因老百姓的建议,“长胖”了0.4米。而且,沿居民区外围建绿道,施工方也尽可能听取百姓意见,最大程度减少了噪声扰民。

不断送出民生“大礼包”

上海明年的民生实事有何亮点和期待?

上海“早餐工程”方面,市商务委透露,以智慧早餐为抓手,上海将继续推广网订柜(店)取、“互联网+早餐服务”,持续推动传统早餐企业转型升级、优化服务,计划明年新增500个网订柜(店)取点位。同时,鼓励企业综合运用各类智能业态铺设早餐网点,不断推出创新模式,完善应用场景,提升全市早餐服务的数字化能级。

在解决青年人才安居问题上,上海也将在新一年推出一系列“组合拳”,多做一点,快做一点,让更多职场人才在上海安家。到2022年年底,上海计划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间),完成“十四五”目标总量的一半以上。

在绿道方面,上海将继续“联网成片”。到2025年,本市将新建绿道1000公里(骨干绿道500公里),使市域绿道总长度达2000公里左右。此外,“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基本形成“一大环+五小环”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全市公园数量力争达1000座以上,森林覆盖率达19.5%。

2022年,上海医保局将试点推进大学生持卡就医结算,方便大学生校外就医。优化“沪惠保”,促进包括商业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为群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保障。建成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丰富“医保电子记录册”和“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场景,推动电子票据在医疗费报销中的应用,实现市区120急救车上医保实时结算。

未来,上海将着力打造课后服务升级版。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上海市教委正通过汇集区、校典型做法,形成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将课后服务作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宽校园育人渠道、提高教师服务能力、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多方协同育人合力的重要载体,围绕课后服务的需求征询、服务内容安排、校内管理与保障、校外资源利用、质量保障与监控等主要环节,明确指导性的操作办法,以此引领面上学校全面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本报记者 裘颖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