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其国
清初,一批抗清义士举兵起事,其中就有郑成功、张煌言的身影。但最后不幸兵败,张煌言慷慨就义,郑成功逃亡海上。清廷随即开始逮捕那些追随郑、张的抗清义士,酿成史称的浙江“通海案”。抗清义士钱缵曾即是“通海案”受害者之一。
钱缵曾被清廷逮捕后,自知难以生还,便在狱中给妻子写信,嘱其可将他们的幼子托付给好友杨越抚养。
杨越也是反清义士,这封信是钱缵曾买通狱卒秘密送出去的,不料最后还是不幸落入清吏手中。清吏要求钱缵曾供出杨越的藏匿处。钱缵曾坚不招供。于是清吏就对钱缵曾动刑,“刑极惨毒,终不言”——钱缵曾宁受毒刑折磨,也决不出卖朋友。但杨越知晓后却坐不住了,为不再让钱缵曾为保护他而受酷刑,杨越毅然“自诣狱”——投案自首。而后于康熙元年(1661)春,被流放黑龙江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宁古塔,夫人范氏随夫前往。
且说康熙三年(1664),沙俄入侵黑龙江,清廷命宁古塔将军巴海“治师东征,令流人强壮者,供役军中”,杨越因此以戴“罪”之身,与其他流放者一起前往乌喇(今吉林),抗击入侵者。所幸完成任务后得以全身而返。
在流放地日久,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杨越的重视和思索,即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当地土著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不重视农耕,因此导致“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贸易更是无从谈起。
面对此情,杨越内心的文化情怀突然触发,竟不顾自己流放者的身份,而一心想对当地的生活有所介入。于是他“倡满汉人耕与贾”。耕即农业,贾即贸易,一方面倡导开展农耕,传播汉族耕作技术与方法,另一方面以物易物,“出所携布帛丝枲,易(土著人)鱼皮之属,由是知市贾”。
农耕与贸易并举,随着时光流逝,当地土著居民收获的实惠显而易见。再说眼见后者“无庐舍,掘地为屋”,即使少数有庐舍的人家,也是十分简陋,杨越又教会他们“破木为屋,覆以其(兽)皮,且炕牖之,由是知室处……”采木建屋,屋顶覆盖兽皮以防雨;屋内有门、有炕、有窗,于是知道什么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当地就这样渐渐发展起了农耕;实行了贸易;土著居民纷纷建屋而居。就这样,耕种使“菽粟渐饶”,即粮食丰收;贸易带来物资的丰富,满足了人们的诸多需求;知道建屋而居,得以体验到有家的舒适。如此,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土著居民感到非常满足。
这时候杨越不定想到了《管子·牧民》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他振聋发聩地提醒这些土著居民:“未也,尚不知礼教。”
原来在极大地提高了土著居民的生活质量后,杨越又想到还要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让他们有文化,懂礼教。于是他“教之读书”,“授满汉子弟书”,给他们讲授自己带来的《左传》《礼记》《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史籍,帮助他们领会其中要义,所谓“教之以礼义”。杨越此举,客观上也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除了关注当地土著居民,杨越同样关注其他像他一样不幸的流放者。如他甘愿倾尽自己所有,“赎诸罪隶,生者养之,死给之槥,婚丧以时”——或赎身,或抚养,帮助死难者买棺材……有个叫李兼汝的流放者想逃离此地,杨越竟不顾一己安危,出手相助,使李成功逃逸。
杨越在流放厄境下做出的义举,得到了当地满、汉民众的称赞,他们“服其才”,且“莫不敬之、亲之”,还称他“杨马法”(马法,满语尊者、长者之意)。“彼守疆之将军,尊之为上客,军中之事,亦尝咨之”。
流放对一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幸。而杨越的故事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不在内心自我放逐,一定可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