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没有山的它为何叫宝山? “瑜音社”全国首店落户今潮8弄
第6版:文体汇 2022-01-09

“瑜音社”全国首店落户今潮8弄

位于四川北路武进路口的“今潮8弄”,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群,结束修缮重新开门迎客后,很快成为上海文旅新地标。“瑜音社”全国首店日前在此落成,未来这里将是京剧老生王珮瑜传承、传播及推广京剧文化的重要阵地。

“采芝斋”走出女老生

时隔多年再度回到虹口区这片弄堂里,王珮瑜感慨万分,要知道1992年,当她从苏州来到上海求学,除了戏曲学校外,最熟悉的便是这片老虹口。

“我是1992年来沪求学的,当时妈妈不放心,觉得我只身来沪,生活可能比较艰辛。1993年,我在学校参加了一个演出,当时解放日报刊登了这个新闻,称我们为朝气蓬勃的京剧新一代。于是妈妈拿着这张报纸敲开了四川北路溧阳路转角粮油店的门,跟他们说,我的女儿在上海求学,我想在你们这里借个店面开个采芝斋的小店,养家糊口顺便看护女儿。”感动于王妈妈一片慈母心,也感慨新一代传承京剧的决心,粮油店的领导真的出借了一个小小的店面,而这一带也成了王珮瑜少年记忆重要的一部分。

如今,能够在“今潮8弄”搭建起这样一个京剧传播基地,王珮瑜惊叹于命运的神奇:“就像曾经的我在这里留存下许多美好回忆,希望来到我们京剧‘小科班’的孩子,也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属于他们的京剧独家记忆。”

“屋里厢”的京剧体验

青红砖交错,搭建出弄堂住宅的传统样貌,三角形山花楣饰和西式古典壁柱门框,彰显出中西合璧的海派风情。“瑜音社”所在的这栋9号楼恰好处于弄堂建筑群的中心区域,保持着与整体一致修旧如旧的石库门建筑外观。

“‘瑜音社’首店就是一个小小的窗口,希望能让大家从现实生活中一窥迷人的京剧世界。”据王珮瑜透露,作为“瑜音社”实体概念店,首店将会把线上长期积累和打磨成熟的内容进行线下展示,让来访的大小朋友都能更直观可感地亲近传统文化、体验国粹魅力,让京剧艺术切实地照进生活。

日前的开业典礼以“潮水重回”为主题,灵感来自“今潮8弄”“瑜潮文化”和“国潮复兴”三个“潮”字重复的巧合。开业之后,此处将打造为国粹艺术学习交流复合新平台,承担艺术教育、收藏陈列、主题策展、粉丝沙龙、文创孵化等一系列功能,并与“瑜音社”运营的宝山区古戏楼瑜音阁联动。京剧是不是真的“原来很有趣”?你可以在这个“屋里厢”得到体验。

王校长看好“小科班”

昨天是“瑜音社”开业的第二天,少儿京剧教育项目“京剧小科班”就在此紧锣密鼓地开课。“京剧小科班”是“瑜音社”融汇近五年“京剧进校园”经验而独立研发的教育品牌,致力于打造“既成体系又接地气”的京剧教育内容。

2018年起,王珮瑜携“瑜音社”教育团队走进中小学校园,以社团课的形式教授京剧,迄今已覆盖上海市10个区40余所学校的6000多名学生。凭借在教育科普和京剧传播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2021年,“瑜音社”正式筹备少儿京剧教育项目,定名“京剧小科班”,以此致敬京剧史上著名的“富连成”及那批培育了大量英才的戏曲科班。

作为“瑜音社京剧小科班”首任校长,自称“斜杠中年”的王珮瑜始终感恩于上海对她的培养:“我是第一批上海本土培养的、有大学文凭的京剧专业毕业生,在此经受了系统而完善的基本功训练,同时得到了海派文化的深深浸润。”王珮瑜说,“我们的‘京剧小科班’就是要向上输送戏曲专业人才,向下培养新一代戏曲观众,希望陪伴更多孩子去欣赏国粹之美,引导更多人去体味中国审美旨趣,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风度和温度。”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