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阿拉金点子  上海软实力
第8/9版:上海人民建议征集专刊 2022-01-17

阿拉金点子 上海软实力

2021年12月29日,2021年度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总结会举行。会前,市委书记李强会见了10位优秀人民建议获奖者代表,并向关心上海城市发展、热心建言献策的市民们表示感谢。他指出,大家积极贡献智慧力量,提出的建议有质量、有价值,希望大家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身边人为城市发展群策群力,汇聚起共建美好城市、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

优秀人民建议获奖者代表罗克平、诺扬·罗拿、丁梓轩等接受了会见。他们表示,自己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够及时被采纳,感到既荣幸又暖心,也充分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需求的决心和努力,未来将继续做好城市发展的有心人,提出更多“金点子”,助力城市更美好。迈入2022年,让我们走近“建议达人”,听听他们的新年心语,一起让人民建议成为这座城市的“软实力”。

罗克平:写建议是最值得做的

达人小传:

上海机场集团退休职工。提出多条建议获评优秀,其中关于建立“老专家智库”的建议被写入上海“十四五”规划,关于在地铁黄陂南路站设立中共一大、二大会址指示标识的建议为建党百年增添了一抹亮色。

达人心语:

普通市民的建议能够被写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普通市民能够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亲切会见,这都是我此前从来没有想过的!我深切感到,上海是一座“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我提出的人民建议能够及时被采纳,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需求的决心和努力。撰写人民建议也是我的一条“学习通道”,在为上海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出建议“金点子”的同时,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提升了人生价值,使“夕阳红”生活更丰富更精彩。“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撰写人民建议是我最值得做的事情!我将继续做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有心人,为政府建言献策,助力城市更美好。

丁梓轩:更好发挥儿童的力量

达人小传:

嘉定区古猗小学五年级学生,担任学校大队长,《小主人报》小记者。作为第一届南翔镇东社区儿童议事会理事,积极参与“我的社区我做主”丰翔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出增设儿童空间等建议被采纳。

达人心语:

作为少年儿童建议人代表,能与李强伯伯面对面交流,我感到无比荣幸和开心。我们丰翔社区有一幢四层活动用房,在改造时邀请我们儿童议事会成员出点子。我觉得社区大部分公共设施都偏向低龄童,没考虑青少年需求,于是提出希望社区改造时开辟一个属于青少年的区域。意想不到的是,社区真的听取了我们的建议,将二楼专门设计成青少年空间,我们周末假期就会在那里一起做作业、一起读书、一起搞活动。我觉得,一个能够倾听儿童的声音、为儿童创造美好成长环境的城市,也必定是一个让广大人民群众充满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城市,我为生活在上海这座开放包容的美丽城市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对于未来,我和小伙伴们充满干劲和期待,我们将在学习生活中多发现、多交流、多建议,更好发挥儿童的力量!

诺扬·罗拿(Noyan Rona):阿拉有责任建言献策

达人小传:

土耳其担保银行驻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作为一名外籍人士,他曾获全国最美家庭、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市荣誉市民。提出将上海的外资银行代表处营业执照年检地点从北京转到上海等不少建议被采纳,有的还被写入法条。

达人心语:

我在上海生活了25年,现在已经是地道的“阿拉上海人”。他们叫我“洋啄木鸟”,因为我常在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提出一些建议。通过我的建议,现在外资银行代表处营业执照年检可以在上海办理了,这对外资银行来说是很大的便利,对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一种促进。我在古北荣华居委会经常参加社区的讨论,社区对我提出的建议想法也都很欢迎。

各级政府倾听我们的声音、研究我们的建议、推动落实相关措施,我认为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中去,感受城市的变化,共享发展的成果。我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很深、期待很大,我觉得阿拉每个人都有责任一起来建言献策,通过参与人民建议征集,让上海变得更好。

陈司瑶:担负青年学生的使命

达人小传: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学生会主席。积极参与市学联青年学生建议征集活动,在“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示范平台”,建议更好发挥留学生作用,讲好中国故事。

达人心语:

作为学习政治与国际关系专业学生,我一直关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在与身边留学生朋友的交流中,我发现留学生群体是很好的传播媒介。于是,我和学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提出构建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示范平台的建议,希望以留学生视角客观向世界展示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建议提出后,得到市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参与过程中,我看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上海实践。在市学代会青年学生建议征集活动中,感受到新时代学子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智慧和心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身负推动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使命,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去面对这份使命和担当。我会继续积极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多多建言献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金点子”。

许东:做好城市发展有心人

达人小传:

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职业卫生科科长。结合基层防疫工作提出的“将核酸检测结果纳入‘随申办’信息平台”的建议,直接推动了“随申码”功能完善,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常态化。

达人心语:

我与“人民建议征集”结缘始于四年前。在上海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的背景下,我从保护水生态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本市河道整治中外来物种监管的建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应,激发了我为城市建言献策的勇气和决心。之后提出的多条建议均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反馈和转化落实。其中,关于疫情防控将个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纳入“随申码”信息平台的建议提出后,市卫健委、市大数据中心等单位迅速行动,不到2个月“健康云”和“随申办”就可查询到核酸检测结果。我将继续做好城市发展有心人,积极贡献城市发展“金点子”,让我们一起努力,汇聚起共建美好城市、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

刘晔青:为“民意直通车”自豪

达人小传:

上海便利蜂商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公共事务高级总监。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提出的多条建议直接推动了本市相关政策文件修订完善。2020年7月17日,作为建议人代表为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

达人心语:

便利蜂是一家门店遍布全国的24小时便利店,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在参与人民建议征集的经历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上海的精细化管理。

2019年和2021年,我分别提出尽快废止便利店夜间需2人值守规定的建议,以及尽快调整“预包装冷藏膳食”保质期规定的建议。建议提出后,很快接到了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工作人员的电话,在充分交流探讨和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我的建议送到了职能部门手中,承办人员更是用心、用情办好建议。市公安局邀请我和多家便利店经营者座谈,我的建议很快转化为了公安部门护航夜间经济发展8条重要举措之一;市卫健委邀请我与负责标准修订的部门面对面沟通,与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助推标准的修订完善。2020年7月,我作为建议人代表,与王剑华主任一起为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也为上海有这样一个“民意直通车”感到由衷自豪!

吴豪:这就是我成长的印记

达人小传:

嘉定区徐行镇政府工作人员。提出多条建议获评优秀,其中“引入公众参与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推动了上海“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通线上线下建言平台,收到建议2万余条。2021年10月,荣获“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达人心语:

我之前是一名大学生村官,现在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参与人民建议征集已经七年了。乡间田头寻初心,家长里短悟民生。我工作在基层,我建议的源泉也在基层,从“智慧社区”打造、垃圾分类普及等民生关切,到发挥老党员群体重要作用等红色基因传承,再到“十四五”规划公众参与等城市未来展望……一条条建议从提出到落地,这就是我成长的印记,更是这座城市对“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今年,我有幸作为优秀建议获奖者代表受到了李强书记的亲切会见,还在2021年度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总结会上发言,分享了我与建议征集的故事,进一步激发了我为上海城市发展建言献策的热情。青春正当时,扬帆再启航。我愿为城市发展共添华彩!衷心祝愿上海越来越美好!

陈立铭:多了观察城市的细心

达人小传: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从本科到博士,始终积极参与人民建议征集,提出的建议推动上海出台了全国首个地方性罕见病名录,在罕见病政策方面开了全国之先河。

达人心语:

2015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人民建议,那时我还在读大二。在社会实践调研过程中,我深感罕见病患者的艰难处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把实践调研的情况写成了《关于建立地方性罕见病名录的建议》,投到了“市长信箱”。没想到,我很快接到工作人员电话,对我表示感谢,并就我的想法进行深入沟通。不久后,卫生部门邀请我作为市民代表参加了制定本市“罕见病名录”的座谈会。五个月后,上海出台了全国首个地方性罕见病名录,在罕见病政策方面开了全国之先河。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大鼓舞,激发了我积极提出建议、助力城市发展的热情,让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多了一份观察城市的细心和参与城市建设的责任心。六年来,我提出的多篇建议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这让我更有勇气和信心,为上海的城市发展贡献一己之力。真正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镌刻于心、付诸于行。

施业龙:对上海更多份归属感

达人小传:

中建八局滨江项目电工、机械维修工。作为一名来自湖北的上海建设者,代表工友向“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提出整合医疗资源、设立卫生服务站、组织医生到工地开展医疗服务等建议,解决了徐汇滨江近万名一线建设者的就医难问题。

达人心语:

作为一名建筑工人,在工作中,我经常看到身边的工友受伤后,因为在上海没有医保,害怕多花钱,宁可强忍流血之痛,也不愿去医院治疗。为此,我常常感到同情和不忍。得益于政府为我们这些滨江建设者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工作站——“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我立马将我的想法带到了这里,希望政府能为建设者们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没想到,很快我提的建议就落实了,“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设立了卫生服务站,每天有专业护士值班,为建设者们免费提供医疗服务。我和工友们看到了这一变化都非常兴奋,让我们对上海这座城市多了一份归属感,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建设城市的信心。感恩上海对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的尊重、关爱和包容!

郑思思:希望能人人知晓参与

达人小传:

解放日报社记者。不仅积极报道人民建议征集,更亲身参与人民建议征集,提出的关于“织密织好‘两张网’杜绝‘证明我妈是我妈’现象”的建议,推动市大数据中心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纳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流程,推动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

达人心语:

我是名新闻工作者,是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见证者、述说者、参与者。我曾带着年过花甲的老母亲,绕大半个上海“跑断腿”,只为了证明“我妈是我妈”。我纳闷,早已曝光杜绝的“奇葩”证明,怎么还是能遇到呢?当时,我想到了自己报道过多次的“人民建议征集信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写了建议。出乎意料的是,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渠道,我的“金点子”不仅得到市领导重视,更得到相关部门迅速响应,推动了“随申办”后台的信息共享,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正是有了切身体验,现在每到社区采访,看到“红色邮筒”——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心头总多一份亲切。我也由衷希望,人民建议征集在上海,能够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本版文字整理 记者 王军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