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在海拔4100米高原上“拔点”
第14版:军界瞭望 2022-02-28

在海拔4100米高原上“拔点”

西藏山南军分区新年实战演练

党员先锋,立身为旗

猛士突击车压制“敌”目标

侦察兵回收多桨无人机

速射迫击炮射击场面十分震撼

◆李国涛 孙梁 赵飞棋 张照杰

眼下的青藏高原,依然“冰雪冻人”。就在此刻,西藏山南军分区却把一支支信息化作战分队投入海拔4100米的“生命禁区”,锤炼山地拔点战术技能,提高戍边守土本领。

给猛士车“点赞”

随着两发信号弹升空,参演官兵千人百车机械化行军,快速进入战位。海拔4100米的山地,含氧量仅为平原一半,徒步行走都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奔跑,而参演官兵人均负重都超过5公斤,还要在高低起伏的峡谷岩石间穿行,人的毅力固然重要,但高科技的“加持”令“雪域勇士”胜券在握。

对战士来说,若把宝贵体力留在最关键的出击拔点环节,无疑是理想的。如今,帮助“两条腿”的任务就交给轮式步兵战车和猛士装甲突击车了,它们都能搭载一整个班队快速开进,且有足够装甲防护和压制火力,为步兵提供伴随掩护。一名老战士介绍,由于高原低压缺氧,早年使用的普通卡车存在动力不足的情况,踩一脚油门直冒黑烟,机动性能很受影响,至于载荷都比内地减少三分之一,可看看新列装的轮式装甲车辆,动力响应都很快,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延迟或动力不足,“不管是坑洼路还是泥水路,不管是土包地还是沙漠地,都阻挡不了它向前冲锋……”具体到驾驶体验,一名猛士车驾驶员表示,大动力、高平顺性、高通过性是最值得“点赞”的,特别是整车高宽比小、质心低、稳定性好,使其具有优良的战场适应性。公开信息显示,猛士车配备增压柴油机,高低温适应性超过战技指标要求,因此全地域、全气候环境适应性较好。

当步兵分队尚在机动时,侦察分队早已潜入“敌”前沿,其中一个身手矫捷的侦察队员利用绳索通过断崖,进入“敌”警戒哨位的观察死角,然后手脚麻利地从背包里取出多桨无人机放飞,实时数据犹如溪流般传回终端传感器。“乖乖,至少6个,肯定还有!”侦察兵娴熟地标定新发现的“敌军”地堡,它们都布置在纵深的山垭口、隘路和道路两侧有利地形上,成纵深梯次配置。老兵透露,山地战中,有地形优势的“守敌”往往以支撑点为基础,以地堡为骨干,用堑壕、交通壕相连接,构成环形防御体系,每个地堡开设两三个射孔,地堡间构成环形火力,封锁有限通道,如果单凭步兵冲击拔点,光克服地堡前面的铁丝网、地雷、木栅及绊网等附加障碍就十分费事。“给步兵兄弟多消除一分威胁,我们就多一分胜算。”一个老兵如是说。

步兵信任炮兵

主攻分队开进途中,各级指挥员都在各自指挥车上同步筹划战斗、受领任务、组织协同,传统“面对面”的作战会议也变成隔空的“键对键”了,全程看不到堆沙盘、挂地图这样参谋作业的场景了。

来自侦察分队的“敌情”迅速送至机动指挥所,依托先进定位导航系统和指挥数据链,指挥员命令炮兵分队对“敌”阵地实施火力压制,为步兵冲击创造条件。数十发炮弹呼啸出膛,将暴露的“敌”火力点一一“点名”,但仔细观察,不少落弹炸点居然离正面冲击的己方步兵只有“咫尺之遥”。其实,这看似有风险,可实时准确的坐标信息和共同战场态势场景让各兵种都“洞若观火”——传统步炮协同下,步兵攻击出发点位与炮兵火力打击目标之间应保持至少200米的安全距离,但如今,有了“长了眼”的大炮,步兵们对炮兵越来越信任,胆子越来越大,别说200米的安全距离,很多时候距己方炮火不足百米,个别情况炮火未停,他们就勇猛冲击,让侥幸逃过炮火打击的“残敌”无从组织防御……

果然,炮火渐歇,以步战车为引领,各步兵突击群沿多条轴线攻向主峰,其中战斗工兵快速前出,清除“敌”前沿残存的雷区和障碍物,开辟通路。“左前方约1200米灌木丛发现残存‘敌堡’,穿甲弹,歼灭……”某突击群左翼一辆步战车发现“敌情”快速反应,“哒哒哒”一通机关炮火,目标顿时开花,战后观察,战车炮长的战位上早有详实的射击参数表,表里海拔、气温、弹药温度等数据一一罗列,炮长在弹道计算机配合下能获取射击修正量、校准火炮瞄准线和射击火线,对那些突然出现的“时间敏感目标”做到“发现即摧毁”。

破“敌”反扑

打仗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多兵种突击群从十几公里宽的正面快速突破“敌”前沿后,遭遇“敌”二线阵地顽强阻击,尤其位于纵深的“敌”重炮群这才参战,企图用密集炮火遮断我方后续进攻梯队,纷飞的弹丸砸在山谷间那屈指可数的道路和缓坡上,尚未消灭的“敌”前沿工事也竭力用各种轻武器封锁突破口。不仅如此,“敌军”还持续投入预备队实施局部反冲击,试图在机动中选择我方薄弱部位攻击,割裂我进攻战斗队形,战局顿时变得犬牙交错起来。

然而,我军出色的“制信息权”与合成作战能力,俨然把控了战场态势。别看群山间硝烟弥漫,但我方无人机等侦察器材把战场洞察无余,清晰影像和实时指令双向往返于前后方。此刻,指挥员一边召唤火力,一边指挥各突击群搜索目标、交替掩护、快速冲击……但见突击群现地调整部署,改用“正面牵制、两翼迂回”战术,向“敌”阵地翼侧纵深穿插,而依托无人机和前沿步兵引导,我炮兵分队继续延伸炮火,把躲在山体背面的“敌”重炮群一一敲掉。

战斗进入白热化,突击群左翼一辆装甲车中弹,友车立即抛射烟幕弹,并变换队形,掩护抢修分队前出,对损毁战车进行抢修,不到10分钟,战车修复完毕,重新投入战斗。

就在我军即将突入“敌”核心工事时,两架担负特殊使命的无人机飞向“敌”阵地,它们开展战场心理喊话、抛撒传单等多种攻心夺志手段,持续瓦解“敌”反击斗志。到了最后关头,担负主攻的一个步兵分队离开猛士突击车,分三个战斗小组,相互配合协调,快速通过障碍,成功将胜利的旗帜插到“敌”核心工事顶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