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RCEP“朋友圈”越做越大 “看不见”的奇迹 全过程透明  自己的新房自己“摸”
第2版:要闻 2022-02-28

“看不见”的奇迹

吴健

如果今天您站在上海锦江饭店14楼举目东望,能看见国际饭店吗?回答无疑是“看不见”。的确,20多年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也在此给出相同答案。可换到50年前的今天,同样位置,基辛格却能极目远眺稳居上海建筑高度之最的国际饭店……

就在锦江饭店小礼堂,1972年2月27日,中美签署历史性的《上海公报》,2月28日是它正式对外发表的日子。这绝非一份隔绝22年的两个大国恢复交往的象征性文件,而是立起了富于包容性和创造性的大国关系新框架,内涵是——中美可以在一系列问题上表达不同观点,甚至“暂时看不见”交集的希望,但只要在某些原则上取得一致,那就是成功。

作为公报诞生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念念不忘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等中美领导人的开诚布公,他们不介意公报反映中美从政治立场到国际问题的诸多分歧,只要能以此为基础搁置争议,让两国人民在贸易、投资、文化、运动、科学、教育、旅游等各个方面建立重要联系,通过建设性合作扩大共识,延伸内涵。正如尼克松总统在上海试开双柱冷挤压机床时,周恩来笑着称赞:“你这是按了建设性的一钮。”尼克松也兴奋地说:“对,我按的这一钮是建设性的。”“当时,我看不见中美有多少共同利益,比如公报里才有两句话提到经济关系,因为双方合作前景渺茫,可谁能想到,今天中美贸易额是7000亿美元!”基辛格在去年这样说。

实际上,《上海公报》确立的两大原则——两国都反对霸权以及美国对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不提出异议,至今都主导着中美关系行稳致远。有人形容,中美开始交往,就像“摇动一部单线战地电话”,两端分别是政府最高层,但在世界被改变、被重塑的50年后,中美联系更像在巨大的光缆上进行,每天数百亿条信息同时双向传输,且大多是两国政府看不见或不介入的民间交流。这种往来,不意味着双方没有摩擦,但主流则是中美一起做大的“利益蛋糕”。

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发起经贸摩擦至今,两国往来不降反增,2020年中美贸易额同比增长8.3%,2021年再次大幅增长,特别是新冠疫情下,有韧性的中国供应链令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无法割舍,而旺盛的中国市场同样令美国农民乃至高科技公司受益匪浅。美国企业研究所专家史剑道承认,中国是不少美国企业全球利润增长的“主引擎”。此外,中美之间每年人员往来超过5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1.7万人,每17分钟就起降一个航班(最近暂受新冠疫情影响下降)。有一位深耕上海多年的美国商人说得贴切:“抵制乃至切割美中关系,就像从鸡蛋煎饼里把蛋汁重新抠出来。”

习近平主席说过:“中国要和平不要霸权,中国是机遇不是对手,中国是伙伴不是威胁。”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时,习主席又明确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上海公报》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升华。拜登总统也表示,美国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对抗,对外释放积极信息。

不妨用一个小故事来结束本文。1991年,已是美中友协会长的基辛格再访上海,面对锦江饭店的名菜——烤鸭,不禁又想起往事,问中方服务员:“你们对《上海公报》怎么评价?”

“这盆烤鸭,就出于当年在锦江饭店为您服务过的同一位厨师的手艺。说起上海公报,我知道这是中美领导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您为中美建交所作出的贡献,我和许多同伴都不会忘记。我想,您一定会继续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新贡献的!”

“听得我更想吃烤鸭了!”说着,基辛格站起身来,将手伸向盆里,连抓八块烤鸭,品尝得津津有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