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杨
“刘伊凝明天出舱回家啦。”19号楼的议事厅里,“欢迎伊凝回到温暖的家。”“盼你回归,我们爱你。”“《方舱日记》,为你骄傲!”50多条温馨的话语刷满手机屏。四十七户邻居传递的关爱,消除了刘伊凝回家的忐忑,幸福的港湾等待她归来。
门卫大哥友好的问候声,楼窗里几家邻居传来的欢呼声,让刘伊凝倍感温馨。楼道里,家门前的墙上贴着“刘伊凝欢迎你回家”的红色文字。怀有六个多月身孕的隔壁邻居小彭悄悄把六罐咖啡作为礼物挂在门把手上。隔离不隔爱,小家有大家——小刘的泪水夺眶而出……
疫情刚开始,刘伊凝,上海教育电视台的记者,就立即报名加入了小区志愿者队伍。组织数千名居民有序做核酸检测,负责扫码、搬运、发放各类物资。最忙的几天里,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4月12日晚,刘伊凝接到了要去方舱的通知,准备虽紧张,她还是没忘在楼道“议事厅”通报,她要求几位志愿者自我隔离,并迅速制定好新一批志愿者的排班。奔赴方舱,她十分坦然:“命运让我换一种生活,唯有积极面对,才能乐观向上而变好。”
到方舱后,刘伊凝决定用镜头传播真相,制作《方舱日记》,用亲眼所见,让大家了解真实的方舱生活。
“四叶草方舱”接纳了数千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舱内,忙碌的护士们管理着患者的医学护理和日常生活。每天要扫码做核酸、发放药品、口罩、各类物资,将一日三餐送至每位患者手中,这些琐碎繁杂的事务,需要有志愿者帮助一起完成。
谁来当志愿者?人人都是患者,但总要有人站出来。没有犹豫,刘伊凝第一天就加入方舱志愿者队伍。虽然她已开始了每天的采访、选题、策划和拍摄工作,但她合理安排,绝不减少志愿服务的时间。
她坚持每天推出的《方舱日记》,用一段段视频记录下真实的方舱生活场景:硬件设施每天在不断完善,一日三餐荤素搭配营养美味,医护、志愿者服务周到,好多病友转忧为喜。《方舱日记》告诉大家,进方舱随身必带的物品,告诉大家其实不必紧张、焦虑。能写会画的患者们也在方舱中展示着各自才华。年老体弱的马上会有对应的年轻人来细心询问照顾,年幼的孩子会得到大家的爱护。方舱人一家亲,患者们还纷纷通过镜头告知大家应该如何注意防护。
刘伊凝诉说感悟:“感染新冠是情非得已。坦然乐观、积极治疗、理解宽容,多做有益的事充实自己,才能战胜焦虑和病毒,更能战胜自我。”
刘伊凝进方舱起初是没有症状的,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的出院前检测却又是阳性了。就在她心理也有点虚弱的时刻,一个叫荣威的12岁男孩成为了她的莫逆之交,孩子的境界鼓舞了她的斗志。
荣威是外来务工者的后代。孩子一人进了方舱,却独立镇定,一直不忘做功课。连续3次检测阳性,他也不紧张慌乱。出院时,荣威从容地用手机拍下了按规定不能带走的书本和作业本。孩子的顽强与坚毅让人落泪。荣威传递了一种力量,挫折使人更独立坚强。
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患者需求不一样,如何将方舱内的硬件设施再人性化一点,刘伊凝提出了建议:考虑到老人的腿脚不便,卫生间要增加防护功能。考虑到孩子们要上网课,需要安排相对安静的环境,并提供一些小桌板……
《方舱日记》摄录了14期。刘伊凝说:“这里有太多感动的瞬间,爱每一个正在努力着的你我他。爱别人,被需要,都是温暖的事。”
伊凝说,待解封后,她要实现三个心愿:去武汉寻找方舱里的护士小妹妹们,和她们一起拍照游玩;和并肩作战过的方舱志愿者们吃顿团圆饭,相互看清各自的相貌;和19号楼里的邻居房号和人脸对上号,携手一起喝下午茶。荣威也将成为19号楼欢迎的小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