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能
我的朋友大刘今年年初把开了两年的餐饮店关了,当时很多朋友都不理解,说开得好好的,为什么关店?但时隔几个月后他们又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真是英明!作为一位“待业餐饮人”,大刘和我聊起了最近上海餐饮业的现状。
躲过这场疫情,和预判没有半毛钱关系,完全是大刘运气好。他那家餐饮店虽不大,但要操心的事情很多,他被搞得焦头烂额早有退意,年初咬咬牙关了店,没过几天疫情就来了。大刘看着餐饮朋友圈哀鸿遍野,心中也是凄凄然,上海餐饮人今年真是太难了。
6月1日后,上海餐饮业的复苏还不是那么顺利。到目前为止,除了金山、崇明、奉贤,其他区域还不允许堂食,只能靠外卖维持。那么外卖能让餐饮企业维持下去吗?显然是很难的。
大刘的朋友们,普遍营收只有平时的10%,原本是锦上添花的外卖现在成了生命线,10%的收入却要维持100%的人工和店面成本。这还算好的,像一些火锅店之类的严重依赖现场消费的店家,日子更加难熬。
原本,大刘是准备疫情后“重出江湖”的,但现在他决定再观望观望,我问他是不是没信心了?他说倒也不是,因为现在上海餐饮界正在发生一场变局。
首先是市民的消费习惯改变了,疫情让很多市民开始习惯在家吃饭,堂食和外卖的需求都会有所下降。其次是现在的餐饮企业,会将抗风险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万一再遇到疫情怎么办?如何才能在糟糕的形势中先活下去?投入大、高资产的重餐饮,将不再是餐饮人的首选。上海餐饮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和趋势?大刘心里没底,先看看情况再说。
“不管怎么说,上海人都还在,市场还在,熬这一关,餐饮恢复繁荣是早晚的事情。”大刘说,许多餐饮人都和他抱着同样的想法,一面尽力维持,一面寻求转型之道,例如最近预制菜就卖得很好,半成品的菜肴价格实惠,买回家加工一下就上桌,不失为一种拓展销路的选择。
相信在不久后,上海会逐步开放堂食,但可以预计的是,上海餐饮业的复苏之路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一方面需要“输血”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们也要积极求变,顺势而为。希望大刘和他的朋友们能重整旗鼓,让上海的餐饮市场再现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