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广告 呼应“多读书读经典”价值追求 不同视角可以有不同解法 教材更亲密了 赶考更从容了
第5版:上海新闻 2022-07-08
恢复高考45年后,高中教育改革显成效

教材更亲密了 赶考更从容了

昨天下午5时15分,杨浦区复旦实验中学考点外,考生小付轻松走出考场,与早已等候在外的妈妈相拥,一束百合花代表了父母的美好祝福 杨建正 摄影报道

“自信满满进考场,相信一切努力都有回报。”这是昨天仙霞高级中学成洁老师送学生进考场时说的一句话。虽然三年高中生活经历了两次长时间的网课,高考三天又是酷暑天,但严严实实的口罩似乎仍遮不住写在他们脸上的坦然和释然。今年是恢复高考45周年。正在推进的高中教育改革,让同学们拥有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按兴趣选科目,也让他们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充分发展个性特长。

考完扔书本的少了

过去,网上曾流传有高考生在考完后尽情发泄,最极端的行为就是将曾经形影不离的课本撕成碎片抛向天空。

川沙中学语文教师王谦昨天一早就等在新川中学校门外,这是他带了三年的学生,要给临考的同学再鼓励加油一次。王老师说,上海的考生基本上都很淡定、坦然。在上海,没有听说过哪个考场会发生集体扔课本的情况,这应该说得益于上海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效。学生对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强了。

“就拿语文学科来说,这是上海使用部编的语文、政治、历史教材后的第一届高考生。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18个学习任务群中,更加注重学习任务设计、情境创设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读深、读透经典作品。教师在教学上也百花齐放,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的能力,有的侧重人物解读,有的侧重小说文体学习,还有的用设计《红楼梦》文创产品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原著,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表达的空间。”王老师说,现在的高中教学是很开放的,是基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能更大程度上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情感联系,“学生与知识的亲密度增强了,他们怎么会去撕书本呢?即便从全国来看,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少了。”

“通过高中三年,构建一个理性、包容、自由和丰盈的自我。”这是王老师在考前最后一课结束时,与同学们共勉的话。

穿旗袍送考的少了

身穿开衩的旗袍,寓意“旗开得胜”,这是一些送考妈妈的心意和祝福。然而,今年的送考人群里,“旗袍妈妈”少了许多。在市东实验学校考点,一名家长告诉记者,居家学习的那段时间成了近距离了解和观察孩子学习情况的机会,对孩子也更宽容了,不太需要用穿旗袍来给孩子打气了。“紧张情绪是会传染的。送考的妈妈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林国珍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善于接纳孩子的烦恼和压力,这才是最好的陪伴。不穿旗袍的杨浦高级中学高三班主任沈静天,在高考前手写了33张明信片送给全班同学,其中“功不唐捐”四个字,是她传递给考生们的信念。

同样,成洁老师昨天也没有刻意穿上旗袍,而是穿了件紫色上衣。她说,尽量保持本色,让同学们看到老师熟悉的身影就陪伴在他们身边。成老师在考场外给每位同学送上一张小小的幸运贴纸,这是她提早一个多月网购的。不同的贴纸上写着不一样的勉励的话,如“奔赴山海”“取得佳绩”“自信满满”“我可以”“越努力,越幸运”“超越自我”等。张晨楷同学挑了一张“坚持到底”,他说:“上网课时那么困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马大哈”考生少了

昨天,本报报料平台接到的有关“马大哈”考生的情况,比往年少了七成。以往,几乎各个考点都会有忘带身份证、准考证、文具的考生,或出现记错考试时间、跑错考场的情况。今年尽管没能彻底杜绝高考“马大哈”,但人数已少了许多,绝大多数考点没有出现“险情”。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说,前几年他总有一点“爱管闲事”,每年高考都会站在考场外,看一看有没有急吼拉吼冲进考场的学生,甚至曾亲眼看到考生把准考证掉在地上却浑然不知的画面。但是,今年的考生和家长准备得更充分,赶考更从容了。

“以往,在开考前,考生往往注意力集中在多复习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上面,而操心整理考试物品、安排赶考时间等与自理相关的并不多,因为这些生活细节的安排往往都依赖家长和老师。”陈小文认为,这届高考生在过去三年里有两个学期的大段时间是在线学习,这样的特殊经历催生了他们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尽管网络世界四通八达,但对许多孩子来说,离开线下集体学习,需要独自应对在线教学。在这样特定的学习环境里,对自律、自觉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线上学习时期,家长们要忙于工作,原本照料孩子生活起居的祖辈也无法同处一个空间,孩子们需要学会为自己做些什么,比如烧一餐饭。最近几天,查验核酸也需要孩子自己带好相关证件,这都是赶考前学会整理自己物品的一种演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在倒逼他们要尽快成熟起来、自立起来,这或许就是“马大哈”变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也为他们将来更好、更稳地走好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王蔚 马丹 易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