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上海与AI 可以“诗说”的缘
第5版: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2-09-01
记者漫步主会场,“智会世图”立眼前,五句古诗现脑海

上海与AI 可以“诗说”的缘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黄浦江畔拉开大幕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本报记者 郜阳 叶薇

一幅巨大的“智会世图”,矗立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会场。图中的“达特茅斯会议”最显眼,“人工智能”在这场天才云集的会议上被首次提出;视线左移,“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几个大字足够吸睛,那是上海和世界级人工智能盛会首度牵手。

后来的故事,越来越为人熟知。2018年至今,人工智能在上海迎来发展黄金期,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迈开坚实步伐,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普通市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日常生活更加便捷,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科幻场景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现实。

今天,以“智联世界 元生无界”为主题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又一次在黄浦江畔拉开大幕,行业大咖、展商和专业观众带着自信、欣喜和期待走进上海世博中心——这里,已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场。

过去四届大会在上海结出了怎样的硕果?走进第五个年头的人工智能盛会,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漫步高科技环绕的展台,脑海里闪现五句古诗,似可作答。

【一】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句诗,来自市民的直观感受。今天,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工业、商业、农业、医疗甚至艺术等领域,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让人工智能像水、电一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标配。

一条“智慧水岸”怎样让人感受到“有温度”?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携手商汤科技,用多项先进AI技术赋能打造“智慧公共空间管理平台”,人们一进入水岸区域,它便开始全程陪伴和服务。自动报警、自动巡检……针对各种“突发事件”,构建起从发现、预案触发到任务分派和复查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相伴但不干预,聆听而不聒噪,无影无踪,却无处不在”。

一位“智慧医生”如何让患者更加安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一天接诊三四十名肋骨骨折患者,肋骨是薄层图像,全扫描完有400多幅,因此放射科医生几小时内要看成千上万幅图像。而联影智能胸部多疾病智能诊断系统改变了医生的阅片习惯,正在成为他们的另一双“眼睛”。

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时,人们还惊讶于展出的现实竟与《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未来市”如此接近,如今则越来越习惯于AI的“冲击力”。自2018年在上海举办以来,为集众智、拓应用、促创新,大会每年都面向全球发布“揭榜挂帅”重大场景,4年总计发布了30个;而便捷就医、为老服务等11项数字生活标杆场景和百个应用场景体验手册及地图发布,也让人工智能走进生活、贴近民生。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让人工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那么一群人,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不断前行,他们“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网红”,无疑是元宇宙。今天,大会产业发展全体会议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与以往整齐划一的座椅不同,会场里换上了200多张造型、颜色、纹路各不相同的椅子,它们由张江企业一造科技全球首台元宇宙3D打印机“打印”而成,企业自研材料中混合了滞销的运动鞋粉碎颗粒。

“元宇宙3D打印,设计生产全过程都可在区块链上加密存储数据,既可保证定制化设计产品原创知识产权,又可追溯设计数据。每一件产品都有一一对应的数字艺术藏品。”CEO韩力介绍,未来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台3D打印机,而是形成元宇宙打印联盟,重塑现有的建筑生产方式。

元宇宙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近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形成了从核心芯片、算法平台、智能终端产品到行业应用的强韧产业链。看一组数据:2020年246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544.6亿元,2021年变成311家3056.8亿元;2020年全市有86个人工智能项目签约、总投资602亿元,2021年有105个、805亿元。

壁仞科技参展的国产通用GPU芯片BR100,在今年大会上“硬核出道”成为“镇馆之宝”。BR100单芯片峰值算力达到PFlops(1PFlops等于1000万亿次浮点指令/秒)级别,超过国际厂商在售旗舰产品3倍,创下国内互连带宽纪录。

据了解,围绕“卡脖子”的智能芯片,上海已集聚全国最多的相关创新企业,2021年以来已有17块AI芯片成功点亮!算力喜人,算法也有突破——基础算法方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商汤等,已发布新一代通用视觉技术体系“书生”;应用算法方面,天壤自研的TRFold,预测多数蛋白质链所需时间不超过16秒……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能“大胆地往前走”,离不开政策保驾护航,这就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介绍,自2018年起,四届大会共举办300多场论坛、活动,一批重大政策在会上研讨或发布,如: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22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行动方案、全国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首个地方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等,引领上海人工智能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

入驻张江人工智能岛的云从科技,是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我们处在一个产业高度集聚、生态健康发展的环境中,和周边很多优秀企业有着良好交流,政府也在基础设施和人才政策上,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副总裁张岭说,在本届大会上,他们将重点展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为元宇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前两年我们是旁观者,今年我们往前走了一步,在大会上充分展示过去的积累和对未来的构想,希望跟更多伙伴交流协作,获得商机。”

“上海正在制定全国首部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离不开历届大会相关论坛的成果积淀,也离不开人工智能专家治理委员会的贡献。”吴金城说,历届大会发布的上百部重磅报告、重要倡议,成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高端智库。

【四】梧桐应有凤凰栖

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幕之后,大家都很期盼“最强大脑”下一次上海之行快快到来!这是这座城市“梧桐应有凤凰栖”的求贤若渴。

上海市经信委数据显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至今,共吸引2000余位国内外重要嘉宾演讲,其中图灵奖得主14名、诺贝尔奖得主6名、国内外院士258名,国际科技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投资机构负责人200多名。此外,上海人工智能人才从2018年的10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万人,人才高地建设初具规模。

“上海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在全国领先,这里有最好的人才和专家。我们和交大、复旦密切合作,人才上有可持续发展动力;在一些国际化、前瞻性的领域,我们也得到了顶尖专家教授的指导。”数库科技CEO沈鑫表示。

数据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要素。数库科技给本届大会带来了全新的产业数字化平台。平台完整拟合中国的经济运转,每一个细分产业的上游、下游动向数据以及背后庞大丰富的动态数据网络都被实时捕捉并清晰展现,最终呈现出完整映射实体经济网络的数据结构。沈鑫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在上海蓬勃发展,跟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对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的布局充满期待。疫情虽然令人措手不及,但疫情期间的一些局限反而让我们在研发层面上投入更多人力,也促成我们在大会上及时发布新一代产品。”

今年值得一看的,正是大会把人才作为新增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总体策划,将启动AI科技人才全球云聘会,600多家企业发布1万多岗位需求,链接海内外逾百所相关专业高校学子和海外人才社群,覆盖加拿大、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搭建全球人才互动平台。

“办会只是手段,我们更希望发挥大会平台功能,与上海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循环联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实现以会聚智、以会引才、以会兴业。”吴金城说。

【五】百花齐放春满园

无论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应用场景,还是更多企业勇往直前的“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为产业链发展保驾护航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或是“梧桐应有凤凰栖”的人才吸引力,最终都形成了上海“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人工智能生态。

作为业内科技风向标、应用展示台、产业加速器、治理议事厅,大会正加速各类资源要素融通,不断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探索“上海经验”。

过去四届大会,600多家重点企业参与合作,155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累计1107亿元,会期60余万观众线下观展,7亿人次线上参会。吴金城介绍,今年展区面积1.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00余家,首次参展企业超过30%,上海以外地区企业和国外企业占比超40%。

据悉,今天拉开大幕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还将发布一批新场景,形成“会产”循环联动,凸显溢出效应,让会议成为引进产业项目“会客厅”、展示产业成果“大舞台”、优化创新生态“百花园”。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化、国际化高端交流合作平台,上海举办了四届,已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日前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说,工信部作为联合主办单位,将继续与上海市加强协同,共同推进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将这一大会办成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盛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