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7时许,在静安区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门口,来自静安交警的铁骑护航队开展护校工作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有序进入校园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学生将心愿卡贴上邮筒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黄浦区报童小学门口,学生进校园前双手消毒 杨建正 摄
杨浦区工农新村小学昨天派老师将崭新教材送到小区门口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上海金山区世界外国语学校昨天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特约通讯员 庄毅 摄
上海市实验小学长兴分校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王蔚 易蓉 马丹
惜别春色,送走酷暑,舒爽秋风中,校园的花草终于扬起笑脸,盼来喜爱它们的小伙伴。时隔近半年,申城165万名中小学生和55万名幼儿,终于不用隔屏相见,今日开学回归校园。
在这个别样开学季,老师们用一项项暖心之举迎接久违的学生,一张张新图纸正从梦想变为现实。
暖
测温帐篷 复刻《飞屋环游记》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柳江街校区,一年级小萌娃们惊喜万分: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类似电影《飞屋环游记》中“飞屋”的白房子!乳白色的测温帐篷有着尖尖的屋顶,屋顶的一角系着一大捧充满氦气的五彩气球在空中飘啊飘。“气球很多彩,很漂亮,很梦幻!”一(1)班女生张妍心情不自禁蹦出一串形容词。老师把气球拉下来让孩子们摸一摸,一(2)班男生潘烁铭兴奋地钻进气球堆里:“感觉白房子很神奇,在这儿学习一定很——好玩!”
校长余祯说,这个创意来自于老师们在布置校园时的突发奇想。这一届的小一新生只读了半年幼儿园大班,很久没有经历集体生活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学校打算从环境设计入手,让孩子们爱上他们的新学校。看着测温帐篷的尖屋顶,有老师想到了《飞屋环游记》,一试,效果出奇地好。“我们把测温帐篷变身‘飞屋’,搭建起迎新舞台,就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蓬二这个奇妙的地方,让梦想自由起飞。”余祯说。
心愿树林 种下一个个梦想
今天一早,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学生在校门口和一片童话般的“心愿树林”相遇。一棵棵造型各异的“小树”,是老师们昨晚细心“种”下的。拿一张特殊造型的N次贴,把“爱心”或是“苹果”贴在“树”上,就像种下了一个心愿。
“考上大同,长到168cm,声乐考级优秀,家人安康!”“我想要一只喵,每天可以撸。”“希望能和班主任一起吃饭。”“我想要一个闹钟。”“希望疫情尽快消散,世界和平!地球更美好!”中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对于未来,不同年级的学生吐露着不同的心声。毕业班的哥哥姐姐们写下想报考的学校,弟弟妹妹们则把想吃的美食、想去的景点、想学的本领一股脑儿填了上去。一年级的小弟弟背着大大的书包走到“树林”中有些懵懂,马上有热情的中学部志愿者姐姐迎了上去:“来,姐姐帮你贴得高一点好不好?”
令学生惊喜的是,在开学典礼的舞台上,师生携手将一棵真的小树种进了花盆。校长马园根告诉记者,希望巧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在熟悉的学校环境中增加一些惊喜元素,引导学生定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拥有一份对美好未来的愿景,从而创设心理缓冲区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与学习状态的转变。
普陀区真如第三小学的学生卡通墙上,“梦想蓝天”正虚位以待。一架架“梦想飞机”伴着清风展翅而动,而这些“飞机”搭载的正是孩子们对新学期的新愿望。孩子们一面认真读着伙伴们的“小目标”,一面相互鼓励要共同进步。除了放飞“梦想飞机”,重返校园的孩子们还在卡通合影墙上留下了开学第一张笑脸。一年级“今天起做小学生”、二年级“我和伙伴共成长”、三年级“我是劳动小天使”、四年级“十岁生日说成长”、五年级“母校情浓话未来”……教室里,全员导师为每个年级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活动,让许久未见的伙伴们畅所欲言,分享半年多来的成长奇遇和“小确幸”。
在普陀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小学部学生在开学典礼上带来一曲自创的新童谣。这首名为《校园防疫小妙招》的童谣,详细讲解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学生如何做好防护,助其更安心地在校开展学习生活。
送书接力 崭新教材送上门
开学了,杨浦区工农新村小学的50多名学生因疫情封控不得不继续居家学习。为了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昨天下午,一场“送书接力”开始了。
居家学习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每人有二三十本教材新书或练习册。老师提前反复核对人数、落实人员名单,班主任整理打包教材,标注地址、姓名、联系方式,还特别用红色丝带捆扎。此外,老师特别附上一张写有“浓情校园期待你的回归”的小卡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疫情。学校党支部及时联系社区党建中心,共同制定细致周到的送书接力方案——新书从学校到小区由老师运送,从小区大门到每户家门由小区党员志愿者接力,一包包厚厚的爱心“书包”被“派送员”们一一送到学生家门口。
新
文化入岛 百年名校新“启航”
6岁女孩王知夏从小在崇明区长兴岛上长大,在幼儿园有一大群好朋友。刚读大班时,她一度有些担心,自己要和好朋友分开了——爸爸妈妈在市区买了房子,想让她去市区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这个夏天,一封写着“上海市实验小学长兴分校”的录取通知书,让这个小名也叫“夏天”的女孩开心地蹦起来。百年名校从黄浦区远道而来,把优质教育资源送上了海岛。
教学楼的红灰色砖墙,演绎出老城厢的石库门风情,合围出一个小小的花园。花园中间,“渔阳里”“步高里”门楼模型旁,是一群玩着传统“九子游戏”的孩童雕塑。“海鸥湾”“海豚湾”“海贝湾”“海浪湾”……一年级的四个班级里,教室布置洋溢着浓浓的海岛风情。看,“海豚湾”里,一只只贴着新生姓名的小海豚高高跃起,那是老师在鼓励孩子们发扬“智慧、勇敢、团结、友爱”的海豚精神。
“我们希望把老城厢的海派文化和长兴岛‘海洋装备第一强岛’的特色建设结合起来。”副校长印燕俊告诉记者,自从得知学校要开学,和王知夏全家一样,很多家长都决定:不走了!
在上实小长兴分校的立体录取通知书上,海浪翻滚,灯塔耸立,水手的旗语代表“启航”。崇明区教育局和黄浦区教育局于2018年11月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十四五”期间,崇明计划打造“名校+新校”模式,探索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黄浦区老校、名校众多,通过输出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提升崇明教育品质。上实小校长徐进说,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学校将继续秉承“小学校,儿童幸福之起始”的办学宗旨,实现高质量办学。
携手高校 打造“健康大思政”
开学首日,上海交通大学和基础教育领域再度开启深度合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小学正式揭牌。根据双方合作框架,两所附属学校还将依托交大医学院的优势资源,围绕“生命健康教育”开展主题式、特色化创新实践,打造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健康大思政”。
选择一张有交大标志性场景、校友介绍或者校训的图片,写上自己对新学期的期许,合成一张个性海报……开学前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用一次“我与交大‘新’有约”云端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校长周峰介绍,学校将打造适合于初中学生的拓展型、探究性课程,并融入项目化学习,同步拓展至学生德育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
今天一早,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戴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口罩”来到校园——这是一份特别的暑假作业,孩子们将自己的心情、心愿、居家成长故事绘制在口罩上。新校园里,由齿轮、铁砧和书本等图案组成的新校徽体现了上海交大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校长王平介绍,暑假期间,学校“云端童心社区”里已迎来一批交大医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们和孩子们相约“午间快乐30分”,开展安全自护、健康科普主题讲座,今后,学校还将把“健康大思政”充分融入学校已有的SMILE课程,与各学科相链接产生更多学生可以感知的知识“触点”。
别样课堂 巧辨五谷敢问天
火箭发动机燃烧室残骸,火箭发动机气动阀门残骸,中国现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在格致初级中学,这梦幻般的一切真切呈现在学生眼前。围绕着“星空无垠·逐梦未来”航天主题,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空间站核心舱的总装主任设计师吴金花,为同学们带来了开学第一课,深入浅出地为学生答疑解惑,点燃了格初学子们心中的太空梦。此外,学校青年园地的师生还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了暑期线上航天主题活动的所思所感。校长王珏介绍,在展区提问区,学生们可以延续开学第一课中的学习,记录下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或想探究的疑惑,在这别样的课堂中学会主动思考、勇敢提问、积极交流,获得不一样的开学体验。同学们也将有机会走进科研院所,尝试自己动手做一做小卫星,真切感受航天科创的魅力。
平常大家所说的“五谷杂粮”,到底有哪五谷?杂粮又指的是什么?今天一早,松江区泗泾第五小学1700名学生一进入校门就被拦住了,他们需接受一项特殊“测试”:在一堆堆五颜六色的五谷杂粮中,看看能叫出几个名字。这是学校的新学年第一课——“展秋收识五谷丰登 学农事知勤俭节约”。校长倪婕介绍,学校是上海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注重将劳动教育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塑造会吃苦耐劳、爱惜粮食的美好品德。
进入校园的仁爱长廊,今天这里变成了“农家乐”。副校长武艳霞说:“9月正值秋收时节,地里的庄稼熟了,农家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学校为孩子们设计了晒秋收巧创意、识五谷慧探究、学农事趣体验、爱劳动知勤俭等活动,这也是暑假劳动教育的延伸。”据武艳霞介绍,有不少同学还把假期里制作的卡通形象农作物带到学校与大家分享。有的用粮食制作玩具小汽车,有的用果蔬制作家禽牲畜,还有男生用茄子和地瓜制作了一只可爱小猪,模样惟妙惟肖。五(7)班顾斯理同学用家里的绿豆、黑豆、红豆、大米、玉米等谷物粒,制作了一幅“五谷画”。三(4)班的杨源同学说:“我家有蔬菜地,每天妈妈、我和弟弟一起给菜地浇水,我们还经常除杂草呢。”
完成了校门口的辨农作物活动,同学们像逛庙会般走进一间间教室。在那里,推磨制豆浆、剥花生、剥毛豆等比赛“激战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