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雪萍
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九岁的父亲没有了爹,奶奶领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父亲被迫给地主家当长工放羊,每月挣来不足2斤杂粮面,补贴奶奶养家糊口。
父亲在地主家见过银元,老地主走到哪里都随身揣着一块银元,他喜欢把银元放到嘴边使劲一吹,然后放到耳边听声音,来判断其真假,更多的是在把玩。银元悠长而清脆的尾声,和它白花花的光泽让父亲很是羡慕。那时候一个银元可换大约130枚铜元,一个银元可买鸡蛋150个,那是相当值钱了。父亲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挣回来一块,但任凭一个九岁的孩子是挣不到银元的。
银元在中国古代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领域里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光绪年间,银元大量铸造,上面印有一条龙,称为“龙洋”。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先后铸造有孙中山侧面头像和袁世凯侧面头像的银元。因为“袁大头”的流通时间长,版本样子多,民间老百姓手里银元几乎都是“袁大头”。
母亲小时候家里有银元,因外爷家是富农,有自己家的土地和成群的羊,在当时是比较富裕的。但因时局动乱,时不时有土匪来抢劫,外爷只好把银元装在坛子里,埋藏在院子后面的地里,但用的时候却找不到了。不知是埋藏时被人看见了悄悄地被偷走了,还是自己黑夜埋藏时忘记了具体地点,总之,后来就找不着了。家里剩下的几块母亲出嫁的时候也没有给母亲作陪嫁。所以母亲也只是见过银元,却不曾拥有过。
后爷爷是有银元的,后爷爷是父亲的继父,常年在富农和地主家往来做工。据说有一次他给地主家挖田耕地,在地里挖出了一坛子银子,里面有灯盏头、银锭子、银元啥的。怕被别人发现,后爷爷又悄悄地埋了回去,等到夜深人静了,再去悄悄地挖出连夜抱回家里,偷偷埋藏在家里的老磨坊角落里,连奶奶都瞒着,就他自己一个人知道。
1949年以后,国家大兴建设,十八岁的父亲投入到建设的队伍中,每月工资攒了给自己娶媳妇,给三个弟弟成了家,生活相当拮据。我们几个孩子穿的鞋,都是父亲在单位捡的工友的鞋,回家后母亲拆洗了,拼接组成鞋面给我们做鞋穿。尽管日子过得这样艰辛,后爷爷都没有把他偷埋的银子拿出来补贴家用。家里大小事用钱了,都是找父亲拿钱来。
后爷爷埋的银子谁都不知道,有一天半夜他偷偷去磨坊,发现银子不翼而飞了,这才把有银子的事情扯了出来。几个儿子全惊呆了,奶奶几天几夜没有吃喝,不知道奶奶是啥样的心情,想着一定是很伤心吧。后爷爷隐瞒了奶奶这么多年,丢了还被后爷爷怀疑是奶奶偷走了。要不是银子丢了,奶奶可能到死都不会知道后爷爷有银子的事情。
几个月后,银子找到了,事情也闹得很大。后爷爷把银子平分给了两个亲儿子:三叔和四叔。父亲和二叔是后爷爷的继子,没有他俩的份儿。银子分了没有几年,后爷爷就因为一场痢疾离开了人世。后爷爷一辈子挖回来一坛子银子,一分也没有花出去,自己一点都没有享用上。想不通他老人家提心吊胆了几十年藏着银子是为啥呢。一大家子人如果不是靠着父亲微薄的工资和母亲勤俭持家来维系,恐怕要饿出个好歹来。
日子慢慢地好起来了,父亲也老了,但他的心里一直有一块银元。在和邻居的闲谈中,认识了一个倒卖古董的人,此人是个古董贩子,当他得知父亲想买几个银元后,就和父亲套近乎,天天来找父亲看他的老古董。他对父亲说,一个“袁大头”200元钱,给父亲的价钱是最低的,不为赚钱,是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先拿着银元去鉴定,再给钱,放心,我不会欺骗你老人家的。
父亲花了1000元买了五块银元,分给了我们五姐弟每人一块。父亲说,现在银元不值钱了,但这是他这辈子曾经最希望拥有的东西。父亲说,等以后他不在了,这五块银元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大的念想。我们都用红布把银元包裹起来,藏在家里最隐秘的地方。这块银元对我们姐弟几个来说,弥足珍贵,看到它,就想起父亲艰苦的一生,指引着我们前行。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五块银元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