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汽车博览公园汽车文化线下体验空间内的“杨刚W ERKS艺术车库”,停放着不少特别的车辆:劳斯莱斯银刺、“上海牌”SH 760A、宝马E34……这些车辆年代感十足,有的甚至是上海乃至国内非常稀有的经典老车。汽车爱好者杨刚说,这些是自己27年的收藏,这个艺术车库包括经典车及汽车文化的展览展示、老车修复、翻新、寄养、车友俱乐部运营等,希望志同道合的车友可以通过他创立的品牌和汽车空间交流汽车文化、了解汽车历史。
年少梦想生根发芽
“汽车是有灵魂的,每一台汽车都有自己的故事。”对于杨刚而言,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情感寄托。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的父亲在修理厂工作,因此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经常接触汽车和零部件,埋藏了一颗“汽车梦想”的种子。“汽车在你们眼里,也许是冰冷的钢铁;但在我眼中,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样。”
杨刚经常说自己是幸运的,在汽车资源匮乏的年代,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汽车。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曾经维修的一台1989年E34的5系“老宝马”,四圆头灯的造型让他过目不忘,那时他便立下“豪言壮志”:总有一天我要拥有这台车。为了这份执念,大学时期他四处搜寻四圆头灯的汽车模型,也一直关注着这一型号车辆的转让动态。终于,他遇到了一次转让机会,兴奋极了!虽然车辆接缝处锈迹斑斑,变速箱已无法使用,价格也颇为昂贵,但他犹豫再三,还是买下了这辆心心念念的车——这也是全上海最后一台上了沪牌的“孤品”。“我深知未来的翻新是无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模型变成了真车,让我儿时的梦生根发芽了。”
杨刚下定决心要按照车模的样子将这辆车“返老还童”,但每辆车拥有数以万计的零件,要重新翻新并不是一件易事。他从各种渠道订购全新配件,还找来当年的维修手册、车辆使用说明,认真学习车身特性和机械结构。在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蓝图”后,他废寝忘食地开始了218天的翻新历程。全车线路整理、更换汽车零部件、翻新内饰……银色和蓝色的碰撞设计,让他爱不释手。这台30岁的老车被杨刚取名为“汉娜”,是宝马引入中国的第一款进口车型,翻新完成后,不仅可以合法上路行驶,还参加了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废旧零件成工艺品
除了“汉娜”,另一辆充满诗情画意的“上海牌”汽车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据杨刚介绍,这是从东北的一个仓库“淘”来的。因为“上海牌”的汽车原先都由工人手工制作,所以非常容易生锈,等杨刚与它碰面时,这辆车已经锈迹斑斑。正发愁如何翻新时,在一个“画上海——漫画中的上海风情”艺术画展上,他结识了中国当代作家金宇澄,并对其绘画作品《理想》一见钟情,想将这幅作品“涂”在自己这辆“上海牌”的SH760A上。经过商量,两人一拍即合,这幅《理想》也代表杨刚的汽车理想,让当年的“老上海”荣归故里。
“将汽车零部件重新利用改造,就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工艺品。”在杨刚用心打理的空间里,随处可见汽车元素,车内饰、轮毂、齿轮、变速器等材料被二次利用,变成台灯、茶几、洗手台等文创用品“脱胎换骨”。杨刚说,在翻新车辆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汽车零部件被拆卸更换,弃之可惜,因此索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它们重新充满生机。为了更好地利用废旧零件,他不断探索构思,巧妙地将其制作成别具匠心的实用品。“焊接完成后还要喷漆,为了防止金属氧化腐蚀,我在上色结束后再喷涂一层防锈漆,每一处的改造都精益求精。”
杨刚表示,自己想传播的汽车文化是人和车的故事,每位车主对自己的爱车都赋予了情感,这就是他认为的中国汽车文化。他期待,未来的上海不仅是“汽车制造”的高地,更是车迷津津乐道的“汽车文化”的高地。他认为,汽车文化需要靠几代人传递,希望车库可以成为汽车文化爱好者的集聚地,让大家一起面对面交流汽车的故事。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的汽车文化会愈加繁荣。
通讯员 蒋一超 魏明恺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