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乾兔似锦(剪纸) 也说“更上一层楼” 不是礼物的礼物 “水大漫不过鸭子去” 睡出强大 巴黎的中国年味
第8版:夜光杯 2023-01-23

“水大漫不过鸭子去”

李荣

翻读老舍先生的集子,发现有一句可能是北京的土谚,他在剧本与小说里,用了不止一次。这句土谚就是“水大漫不过鸭子去”。

发表于1937年的小说《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特别具有自己风格和深沉内蕴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开头的第一节里,就用了一次。其文云:“年头一旦大改良起来,我们的小改良全算白饶,水大漫不过鸭子去,有什么法儿呢!”

那是小说里的那个“我”,年轻时做学徒学手艺,学的是裱糊匠这一行。旧时代,这个行当,伺候死者、伺候神仙,同时还可以伺候活人,糊墙糊窗、糊顶棚,不愁衣食。但是时代一变,房子改为洋式的,窗子改成玻璃的,活人那里首先就没饭吃了。而死人那里呢,丧葬的老习俗也改变了,即使“洋车时行糊洋车、汽车时行糊汽车”,但没几家人家会想着来用了。新的时势一旦露了头,再如何努力地去挡住它、掩住它、盖过它,都像“水大漫不过鸭子去”,一点办法都没有。

另外,在写于1939年的剧本《残雾》里,老舍先生又用过一次。那是在第一幕里,有这样一段:“洗老太太:我看哪,菱儿的妈,你还是别太倔强了好!你们夫妻和和气气的,我老婆子也省心。你就大大方方地叫他弄家来个娘们,反正你是正太太,水大也漫不过鸭子去不是?那个娘们呢,又不吃你的、喝你的,你干吗横挡竖拦着呢?你就教我省点心吧,当着杨太太,我敢说,世界上还找得出像我这样做婆婆的找不着?”

到了1950年,写作剧本《方珍珠》,老舍先生再一次使用了这个土谚。那是在第二幕里,有这么一段:“破风筝:老二,放心,我不抢你的买卖!丁副官:这倒不在乎谁抢不抢,水大漫不过鸭子去;没有我,谁也不能做上这号生意!白花蛇:是,我都听您的!”

我不是北京人,看老舍先生这一位“老北京”,在写作时不止一次地想起、用上这么一句话,推想也多少是“老北京”的一种口头语吧。大概凡是想要表达“超不过、越不过、拗不过、强不过、胜不过、敌不过”等等意思的时候,这一句话带点幽默,非常生动。

这一句话,记得在清代的那一本《济公全传》和张恨水先生的通俗小说《金粉世家》里,都出现过。他们与北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渊源关系,也不及细考了。或者,这一句话,也非北京一地所独有,是各地通用的一句俗谚亦未可知。

这一句话,还有其他几个“另作”的相近说法。一个是“大水漫不过船桅”,或作“水大漫不过船”。这与“漫不过鸭”是同样的观察与生活里的感悟,看着大的水波与水浪冲刷过去,一切似乎都吞没不见了,但一会儿工夫,“不湿水”的鸭与“善冲浪”的船,依然出现在水面上,神态自若,反倒显得水波水浪的无可奈何。不过,这几句话如果放在如今“苛评人”满地的世道,大概很容易会被斥为“不通”。他们也许会认为,只要大波大浪把鸭子击死、大船打翻,哪有什么“漫不过”的道理呢?在这样的人的眼里与心中,也许永远不会有什么可获益的感受与心得吧。

此外还有一个说法,依然与北京有关,即“大水漫不过卢沟桥”,这是一个传说,说是玉皇大帝赞过卢沟桥,认为即使大水亦漫不过卢沟桥。这给龙王带来压力,需要千方百计确保玉皇大帝的话“正确无误”。最后是龙王的小女儿给父亲出了一个好主意,叫作“铜帮铁底”,铜做的网栏用来护堤,铁做的“底垫”用来防浪。据说这样的防汛治水的原理,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