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亚宁)勇闯创新无人区,关键在科学家“敢试”。记者昨日从上海市科委获悉,上海首创“基础研究特区”逾一年,首批试点单位已启动第一批项目。同时,扩充同济、华师大、华东理工3家高校试点实施第二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重点围绕双碳、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海洋等领域,努力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基础研究是核心技术之根、原始创新之源,但也最容易“不声不响”“零成果”。目前,我国科技项目资助形式多以竞争性为主,存在资助周期短、缺乏连续性、申请流程较为复杂等问题。科研人员不得不博“短平快”的成果,耗费大量精力申报项目找资金,“投入产出比”很低的基础研究,成了真正的冷板凳。
为保证科研人员及团队获得相对充足的探索和研究时间,上海自2021年10月在全国首创“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以五年作为一个周期,力求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目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分院三家首批试点单位已启动第一批项目,前五年总体资助预算3亿元,第一年资助经费为每家单位各2000万元,试点单位以不少于1比1的经费比例共同投入。
“自主管理、长期跟踪、持续投入,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最需要的。”上海市科学学所所长石谦告诉记者,当前的基础研究环境尚存在“快鱼吃慢鱼”现象,谁快谁就能获得更多支持,导致科研人员、科研机构或被动或主动地追求经费数量和成果速度。实际上,原创性、颠覆性的前沿基础研究难度较高,具有长期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很多“试错”本身,也是一项“重大成果”。“进入基础研究特区,科研团队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以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和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让科学家终于敢试了。”
“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一经实施,就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科研人员好评。在此基础上,上海市科委边探索、边优化,去年底又扩充了同济、华师大、华东理工3家具备一定基础研究实力的高校,试点加入第二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