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今天是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后的首个开学日。全社会就像迎来了一场盛大的节日。
在静安区,护校的警察叔叔改编了歌曲《你笑起来真好看》,和孩子们一同演唱并拍成MV在学校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画面中与现实里,孩子们的笑脸交相辉映,温暖动人;在宝山区,18幅荣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原创插画登上作业本封面,12万中小学生拿到上海“最美作业本”;在徐汇区,返校的学生们换礼物,抽盲盒,还能凭券“撸狗”……
比上海早两天开学的北京、天津、山东、四川等地,学校更是花式迎接“神兽”归笼。有的学校给学生们发红包,有的学校给孩子们分糖果,有的学校老师扮成卡通人偶,与久别的孩子们紧紧拥抱,有的学校铺上红地毯,有的学校拍起大合照,有的学校甚至请来了舞狮队。
我们为何如此期待这个开学日?答案显而易见——全社会都对正常的校园生活盼望已久。“乙类乙管”后的如期开学,意味着孩子们终于可以不再困在网课中,家长们也不用再“鸡飞狗跳”地搞亲子辅导,那些让人原地崩溃的居家学习百态终可告一段落。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线下教育的无可替代性,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还有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构建、人际关系的形成。
面对面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让老师直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课堂适应度,从而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师生互动不仅存在于课堂上,课后也非常重要,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鼓励他们发扬个性,全面健康成长。
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也对青少年有着重要意义。人际关系、社交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面对面交流能让孩子更容易学会理解和包容,学会管理情绪的能力,还能通过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培养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也能让他们学会用恰当方式解决问题,相互激励,共同提升。
当然,对于更多人来说,对如期开学的期待也是对生活秩序恢复重建更大确定性的期待。作为更柔弱更需要保护的群体,疫情袭来时,学生往往最早“离场”。疫情三年来,无数家庭在线上线下教育中“忽上忽下”,备受折磨。因此这次“最长寒假”后的开学,被很多人视为一种标志,烟火重归、生活如常的标志。
巧的是,上海开学前一天,正逢西方情人节,整个上海陷入了大堵车之中。但绝大多数人对此并没什么抱怨,而是纷纷感慨那个熟悉的魔都又回来了。
“乙类乙管”后的首个开学季,需要注意的还有很多。首先还是要做好防护,健康迎接新学期。家长和学校都要引导孩子继续保持卫生健康习惯,尤其注意上下学途中戴好口罩,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等及时洗手,咳嗽时遮挡口鼻,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假期孩子可能缺乏运动,应提醒孩子返校后体育活动注意循序渐进。刚刚“阳康”的孩子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可向老师报告以便获得有针对性的安排。
心理健康更是重中之重。经历了三年疫情,孩子们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上海已明确要求各中小学校在开学前后,把“心理健康”列为开学第一课,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同时规定开学两周内不得组织纸笔考试。
最好的期待是未来可期,最好的相遇是开学有你。让我们共同祝愿莘莘学子们,窗外有风景,手里有课本,眼中有梦想,心底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