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现场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林风眠油画《春天》中深浅不一的绿色,迎来了孩子们充满向往的目光,中华艺术宫“美术馆现场教学课”项目今天正式启动。“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被列为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首批推出的7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囊括了沪上知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剧场、剧团、公共图书馆、非遗场馆等专业文化艺术场馆和机构,形成了有主题、成系列的主打美育项目,面向市民提供免费或公益开放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在美术馆上教学课,在图书馆听音乐会,在博物馆看演出,在剧场做手工……这些别具一格的文化场景点亮了市民生活。
专业艺术机构全参与
据介绍,曾经引发白领热捧和社会高度关注的“市民艺术夜校”今年将进一步提级扩容,在市民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中,进一步拓展设立分校和教学点,并在原有入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提高班以及针对外籍人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表示,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旨在充分发挥上海丰富的专业场馆机构优势,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让更多市民能够来到文化场馆欣赏艺术作品、获得美感体验,近距离与大师名家对话,用艺术滋养人生,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
全市主要的专业艺术机构几乎都参与了此次“社会大美育”课堂,努力向“文化服务综合体”的方向发展,着力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务。各门类艺术、文学、建筑、科普、阅读、亲子等主题全面丰富,满足和覆盖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学生、家庭、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在吸引市民走进场馆、感受艺术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专业场馆机构还开设移动剧场、移动美术馆等“下沉式”美育项目,将专业艺术资源拓展进社区、学校、楼宇、园区等。“美育日课”形成“一日一系列”,设置包括文博品鉴、戏剧之魅、美术赏析、音舞留声、生活美学、非遗典籍、一周推荐等七大系列,为大家解读精品、导赏艺术,打造丰富、有趣、好看、好听的“市民美育读本”。
艺术夜校招生近万人
“市民艺术夜校”2022年开始,主要采用延时开放、公益性收费模式,在晚间为18—55岁的市民提供文化艺术普及课程,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大众审美能力。2023年,深受欢迎的“市民艺术夜校”将继续巩固去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成果,通过市民百姓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拓展建立分校和教学点,开设线上直播、线下现场教学以及云体验系列课程,研发增设大师班。全年计划推出春、秋两季培训课程。目前,春季班正在积极筹备中,将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总校,联动设立23个分校和99个教学点,预计开设301门课程(其中线上30门,线下271门),招收1万名学员,将于3月上旬启动网上报名,4月上旬起总、分校以及各教学点同步开学。同时还将引入世博会博物馆、真静博物馆、贤禾美术馆、沪东工人文化宫等文博场馆,小白鸽、小荧星等艺术教育机构,上海评弹团、上海淮剧团等专业机构,不断强化需求调研和课程评估,规范合作机构的准入标准,打造市民艺术夜校师资库,着力提升市民大众的满意度。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