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万壑争流(中国画) 同窗情 欢聚莫提当年怨 刮鱼鳞的王阿姨 校园里的风雅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3-05-08

刮鱼鳞的王阿姨

□胡海明

走近鱼摊,老板就热情地吆喝,刚到的东海带鱼,侬看,鱼身闪着银白色的光,新鲜着呢!挑了两条,老板问道,鱼鳞刮吗?我点点头。老板拿起一把生锈的剪刀对带鱼开膛剖肚,接着,拿起一团钢丝球在鱼的两面噌噌地刷了几下,光滑的带鱼立刻“伤痕累累”。看老板刮鱼鳞的样子,我突然想起童年时的老邻居,在菜场里专司刮鱼鳞的王阿姨。王阿姨倘若活到今天也是期颐之人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王阿姨四十岁刚出头。那时,王阿姨和我母亲都是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让王阿姨和我母亲走出了厨房,真的“顶”起了半边天——母亲进了工厂,成了一名管着三十多台机器的纺纱工,而王阿姨则被安排去菜场当了售货员。王阿姨不识字,这下难为她了。一天营业结束,下班前轧账,钱款和货物轧不平,缺口部分只能让王阿姨倒赔账。忙了一天倒也算了,还要倒贴,这可把王阿姨吓住了!家里七八口人,本来日子就过得紧巴巴,如今还要当“倒贴户头”,王阿姨头摇得像拨浪鼓,软磨硬泡要求换岗位……能够识文断字的,换个岗位不难,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要换岗位却让领导抓耳挠腮。这时有人谏言,门口拐角刮鱼鳞的老太太都快七十岁了,还在奉献余热,就让王阿姨“接班”,岂不顺理成章?

为了将刮鱼鳞这份工作做好,王阿姨特地将家里一把不常用的菜刀请磨刀师傅磨了磨。磨过的菜刀锃光瓦亮,王阿姨握在手中,脸上泛起满意的微笑。

由于物资匮乏,鱼鲜不像如今百花争艳,像河鲫鱼、带鱼等平时并不多见;即使有,也是按大户小户凭票计划供应。平常鱼摊上不要票的多为呈黑褐色,肉质老而粗糙的橡皮鱼。因为货源不多,王阿姨更多的时间常常是守着砧板和那把闪着银光的菜刀无法施展。王阿姨是个闲不住的人,看见蔬菜柜忙着,便会主动干些搬运或保洁的活。

最让王阿姨情绪高亢的是逢年过节。那时,鱼鲜会丰富些,会凭票供应一些带鱼、河鲫鱼等。这时,只见王阿姨动作麻利地用剪刀把带鱼开膛破肚,取出内脏,然后用锋利的菜刀在带鱼两面刮蹭几下,一套“组合拳”下来,只需一两分钟,鱼身洁净光滑。王阿姨刮鱼鳞技艺精湛,声名远播,并代表菜场参加区公司举办的技能比赛。王阿姨也吸引来了党报记者的采访。没几天,王阿姨聚精会神为顾客刮鱼鳞的照片登在了党报上。有人问王阿姨,你对报社记者说了什么?王阿姨涨红了脸,期期艾艾地说道,我对人家讲,我还是刮条鱼给你们看看!……

登报的那一年,区副食品公司要求各菜场推荐先进。场长讲,王师傅,侬是上过报纸的,年度先进非你莫属!令王阿姨没想到的是,公司竟又将她推荐到市里。当正在为顾客刮鱼鳞的王阿姨得知自己被评为市先进生产者,她握着菜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