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华
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防控工作有关情况。这意味着3年多的新冠疫情终于渐“冷”,迎来新的转折点。
相比之下,另一桩新闻事件的“热度”则非比寻常。5月7日,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首次24小时“不眠”,近1500名观众走进上博,度过“博物馆奇妙夜”;持续98天、超过42万人次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观展人数等刷新了多项纪录,成为上海现象级城市文化热点。
尽管由于“博物馆不眠夜”的参与人数远高于预期、有观众“吐槽”拥挤的人流影响到观展体验,但从活动本身的创意和参与度而言,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夜上海”注入了新的内涵。值得关注的是,7日凌晨,有近百名观众是在上海大剧院看完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后走进上博的。作为上海著名的两大文化地标,上海大剧院与上海博物馆地处人民大道的两侧,步行可及。一票难求的《剧院魅影》与“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的联动颇受欢迎,有的观众干脆在观看演出结束后移步到博物馆继续感受“越夜越美丽”的魔都魅力,更多普罗大众和艺术殿堂零距离接触,并最终演绎为一场沉浸式的集体艺术狂欢。
疫情过后,如今走在大街小巷,不少人都感觉到上海不但“满血复活”,人气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陆家嘴咖啡文化节今年举办到第七届,“一杯好咖啡,温暖一座城”的咖啡文化IP(知识产权)已经根植进许多市民心中,高峰时段甚至一度“被迫”限流;在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剧场上演的上海潮文化节“爆款”频出,打破了过去群艺馆以老年人为主的受众群体,吸引了各年龄段市民参与;世博地区的一些演艺场所5月文化演出“排队登场”,有的门票开售10分钟就迅速售罄……如此持久而广泛的参与热情,恐怕已经不能简单地用这几年“闷坏了”一言以蔽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历过疫情的磨砺,不少人更加珍惜当下,追求更丰盈的精神世界。城市文化承载了人们忙碌都市生活中解压治愈的功能,以及诗和远方的寄托。
对一座城市而言,城市文化则是城市人格的表现,映射着民族、时代与人格的光辉,也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进而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枢纽之城,上海与其他城市不同的一大魅力便是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的文化特质。而当下各种“网红打卡点”层出不穷、诸多文化创意活动精彩纷呈、中西文化交流融会贯通,正掀起新一轮求新求变的海派“潮”文化。
上海的新“潮”文化特质,不是小众的自娱自乐,而是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性,践行着“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承诺。于是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可阅读的建筑“打卡”,在梧桐树下品味老上海深厚的历史积淀;学院派的艺术大师们通过“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传播方式,普及美育知识,让受众学会欣赏“曲高”但不“和寡”的高雅艺术;各种艺术活动方兴未艾,政府部门主动为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空间和展示的机会;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锐人才们,尝试着文化与旅游、科技等跨界深度融合……他们的力量,共同汇聚成为越来越“潮”的国际大都市文化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