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由米芾不会文人画说起
第14版:创见 2023-06-17

由米芾不会文人画说起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米友仁 远岫晴云图

苏轼 木石图

吴镇 渔父图

王维 江干雪霁图(局部)

米芾 珊瑚帖

米友仁 楚山清晓图

江 宏

中国的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从文人画的历史沿革来看,文人画要具备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几个特点。文人画沿袭至今,殊不知,创始人米芾竟然不会画,画家江宏表示:“说出来真是离奇,其实仔细一想,实在妙不可言。”到了今天,究竟什么是文人画的讨论时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或可看作是对这个追问的回答。 ——编者

文人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风格流派,是由不会画画却享大名的米芾搞出来的。谁也没见过米芾的画,现存的米芾书法《珊瑚帖》有几笔米芾画的珊瑚笔架,歪歪扭扭几不成形,要不是他书法功力的支撑,尚可入眼的寥寥数笔,不会有人把这玩意当画来看。但它确实是画,而且是文人画的不二源头。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米芾画,仅此而已。记载中米芾仅作三尺挂幅,好事者索求,也许不因为是画,实际上是米芾的书法名声所致。因为不会画,又因为是大书法家,更因为他对画的认识深不可测(米芾的《画史》,多真知灼见),他不用给文人画定性,其性质已然清晰。

苏轼与米芾的合与分

文人画在当时是主流绘画之外的一种绘画,像苏轼这么个大文人,都丝毫没理解米芾的意思。

苏轼有着高明的绘画理论,明确了绘画形象的准确性退居在情感之后,他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的论断,在当时已属惊世骇俗,但仍摸不着米芾文人画的边,并心心念念地追求当时的主流绘画,沾上一丝写实寒林的光,便在朋友中间显摆了。他对绘画认识虽然超前,但仍没有脱离写实,他在吴道子和王维之间取王维而非吴道子,他对吴道子是捧上天的,认为诗至杜甫、画到吴道子,天下的能事毕矣,但恰恰比王维少了一根弦,可见他对画意有诗化的追求。

之前画品就有能、神、逸之分,苏轼则将逸品具体化了,他的理想是神、逸合拢,与米芾的文人画差距还是很大的。但一百多年后的文人画家借米芾的神,还了苏轼的愿。中国哲学有过犹不及之说,后世的文人画家将米芾的“过”拉了回来。

回过来再说米芾的始创,米芾的三尺挂幅,我们有理由认为那一定是纸本,因为当时绢本是要用框架绷紧才能下笔,而三尺纸铺在桌上,笔到之处,全在眼睛的范围之内,画画就如同书写。

绘画形象的书法,趣味盎然,以前文献上提到的用笔、笔法,是绘画形象的线条画,应该认作描法如游丝描、高古游丝描、吴带当风和曹衣出水的区别,只在于吴带当风线条的提按性也即顿挫,当然已具备书法倾向了,但很难认定是游离于绘画形象之外的书法线条,而米芾文人画的前瞻性是以书法线条入画。

米家父子对后世的影响

米芾所创的文人画的第二个特点是非专业,也即绘画的业余性质,而且严格地和主流绘画分出明显的界限。

米芾时代的业余画家不少,诸如王绂、赵令穰,画的水平极高,不在画院,且不以画谋生,然而他们的主流风范,打不上文人画印记,他们是业余画家,不是文人画家。

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它壮大到和院体画平分秋色,甚至超越。如明代吴门画家的影响力,远在吴伟、张平山等之上,稳稳地站牢了主流画派的地位,他们仍是业余画家,但他们的画能够卖钱,这个传统一直保留了下去。没有规定业余画家不能卖画,但若以此为生就不是业余的了。

米芾不会画,却偏偏在画上做起了大文章。我们没见过他的画,但却有幸见到他儿子米友仁的画。米友仁的画,并不像乃父那么离谱,但和主流绘画仍有一定差距,当时也不引人注目。不过,可以断定,在米友仁身上有米芾的审美理想。画史上没有记载米芾教米友仁画,更没有教过米友仁画的人,连米友仁自学的痕迹都找不到,三者相比较,还是受米芾指点比较合理,米芾也以米友仁的画为荣。

米友仁的书法受米芾的影响自不待言,并深受长辈们的厚爱。黄庭坚有一枚“元晖”的古印章赠与米友仁,这便是他字元晖的来历。黄庭坚道:“虎儿(米友仁的小名——作者注)笔力能扛鼎,教字玄晖继阿章。”米友仁的笔力受到讲求笔力的大书家黄庭坚的赞赏,可见非等闲之辈。尽管黄庭坚没提米友仁的画怎样,但他在另一首诗里说了米家书画船,如果不是黄庭坚的首创,米家书画船就是当时的流行语了。米家父子的书画,虽因其非主流性和非专业化而受到轻视,但还是备受关注的。

米芾带着米友仁的《楚山清晓图》去见皇上,结果未见褒贬,从所赐御书画二轴来看,似乎不讨厌。米友仁得官和书画无关。米家云山,或曰米家墨戏,这旗在主流绘画发达之时树了起来,历代不乏大师,诸如元代高克恭、郭畀、方从义等,演绎得十分出色,经大师的补充、完善,米家山的魅力更是诱人。因为米家山的空壳可以点装历代大师的特殊风采。米家山成为山水画的一个抹不去的画格,应是文人画的成就之一。

关键在于笔、意都到了

此后的所谓“文人画”不改的初衷是画的书法用笔和画家的业余身份,尽管“文人画”逐渐壮大,成了主流画派之一,但作者也即画家一直处在业余地位,不在乎画家很会画、较会画或者不会画的区别,“元四家”中两位不太会画的黄公望和倪瓒,恰最具“文人画”的特性,而很会画的吴镇和王蒙,也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文人画”成为主流绘画,是因为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拥戴,清代的宫廷画家,画风不是娄东就是虞山,主流画风和技巧已经无法分辨专业和业余了。明代人提出“利家”和“戾家”,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现在画院多如牛毛,人人都要当专业画家,还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文人画,甚至大言不惭地提出新文人画,难免流于浅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