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鱼香茄子等小荤不超过10元、酸汤肥牛等大荤最贵不超过18元,当日特价的红烧大排只要9元……黄浦区一家社区食堂里实惠的价格,不仅吸引了附近小区的白发老人,也“承包”了许多周边办公楼员工的工作餐。既服务“白发”,也面向“白领”,这样的社区食堂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申城。
社区食堂是否仅仅为老人服务?社区食堂如何才能运营得更好?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的作用?上海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发现,社区食堂最好的运作模式就是“不设限”: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可以吃在一起;不管是否居住、工作在这里,都可以成“一家人”。从申城许多社区食堂的运营来看,在中午的时候,来得最多的是“双白”人群:白发人群占六七成,年轻白领占三四成。社区食堂已经形成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特色生活圈。
真正的社区生活圈应该是能休闲、能消费、可持续的。社区食堂不仅方便了老人,还吸引年轻人留下,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公共资源的效用。虽然白领在社区食堂用餐不享受补贴,但是因为菜品味美价廉,对他们仍有吸引力,像外卖一碗大排面要30元左右,而在社区食堂中不到20元。吸引白领等多元客群来社区食堂用餐,规模化产生的收益也可用来补贴为老助餐的成本。
从“吃得上”到“吃得香”“吃得好”,社区食堂的发展有目共睹。申城的一些社区食堂针对老人需求,聘请专门营养师,力争做到餐食软烂、低盐、少油。面向白领,则会推出满足减肥需求的减脂套餐,像广中路街道社区食堂还聘请了曾获得中华金厨奖的大厨。
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食堂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餐饮功能,成为一个集美食与社交于一体的特殊场所。现在不少的社区食堂,从过去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部分,逐渐具备了“贴身服务零距离”的功能:徐汇区的一家社区食堂与社区卫生站、党群服务中心在同一屋檐下;普陀区的一家社区食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每月开展一次的厨房沙龙是居民们最期待的活动之一;虹口区的一家社区食堂被注入文化内核,变成了一处沉浸式追寻城市记忆的打卡点。服务好老居民,吸引来新群体,社区食堂的叠加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就餐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办好“小食堂”,服务“大民生”,这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社区食堂具备公益属性,但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有限的政府补贴还远远不够,依然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区合力探索长久“飘香”之道。吃到一起去,才是一家人,留住美好“食”光,社区食堂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