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下,59岁的老李指挥着小舟上的鸬鹚,它们一头钻下水,不一会儿,其中一只就叼着一条两三斤重的鱼儿跳上竿子。“这儿水清,鱼多也大。”老李笑嘻嘻地打开舱板,掏出一条二三十斤重的鱼——这也是当天的收获,这些肥美的鱼儿都将被送到敬老院的餐桌上。
“疏影横斜水清浅”,古诗里曾描绘的水景,通过科技的力量,逐渐在申城的人工湖里实现。
奉贤新城的“上海之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越发清澈见底,在日前“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生态研究院—上海之鱼示范展示基地”揭牌仪式上,记者听到了这里从一片零散分布的小支河、断头河,变成上海目前水质最优、持续时间最长、水生态净化系统最稳定的人工湖的故事。
“生产”最生态的水
从2010年进行水体去富营养化的专题论证开始,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丽卿团队已和这条“大鱼”结下了整整13年的“鱼水缘”。作为这片水域生态的总设计师,她和团队用一棵草、一尾鱼、一潭水,盘活了金海湖,灵动了奉贤城,也幸福了老百姓的心。
“水生态建设,就是要营造合适的生境,处理好水生物之间的营养级关系。”王丽卿笑着透露,“我们找到了水生态平衡的‘秘笈’,走上了生态绿色安全高效的水治理之路。”
有段时间,很多人不相信这么大的水域能有这么稳定干净的水,业内人士纷纷慕名而来,一边感叹“水清”,一边又质疑:“是加药了吗?水为什么能这么清?”
类似的质疑,让团队哭笑不得。团队运维负责人薛晓辉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传统设备处理方式,每吨水约需0.2到0.5元/天;如果用纯水生态处理,每吨水仅0.04元/天,水处理成本顿时就下降了四五倍以上。
不按设备处理方式,团队自有自制的生态治理“药方”:先截断区域范围的外源污染,避免污水流入;设计水下地形、给沉水植物营造生境、选育水生植物,再构建去富营养化的水生态系统……由此,“水清、鱼游、景美”的水生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你瞧,水底我们种了矮苦草作为沉水植物,又选择了再力花作为挺水植物。湖中的鱼类种类繁多,经科学评估后也会定期捕捞。”王丽卿介绍,“要是连着几个晴天,‘上海之鱼’湖水的透明度能超过三米。”
苦尽甘来修复见效
事实上,这一团队失败的教训比别人多,成功的经验也比别人多。“上海之鱼”水环境修复刚开始,他们在沿岸浅水区种了矮苦草,如同水下草坪铺在水底,水下景观甚是好看。没想到,那年冬天,上海严寒,水位突降,矮苦草全部暴露在空气中,草上的湿水全都结了一层冰。
王丽卿急得眼泪都掉出来了:“这些矮苦草要是长不出来,明年这里的水下景观都完蛋了。”可喜的是,到了第二年,暴露冰冻两周后的矮苦草,居然又陆陆续续地长出来了,这也给了团队一个启发:这个苦草不仅矮生还能耐寒。经过10年的培育,如今的矮苦草已经历了近20代,不仅能保持常绿,还能在一年四季的变换中耐寒、耐热。
凡是看到原先或脏或黑或浑浊的“劣V类”水体,通过生态治理和修复后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王丽卿就会为自己的专业有了用武之地感到骄傲,“空闲时候或压力大的时候去修复好的项目现场走上两圈,看着清澈澄亮的水,各色鱼儿在水中悠闲欢快地游来游去时,内心就会非常治愈。”
记者了解到,从湿地、湖泊生态修复,河道、景观水体生态治理,到水源地水质保护,经过王丽卿团队的努力,他们参与建设的全国23个省市560多个水域近3700万平方米的水面重新焕发出生机,水体面积相当于6个西湖。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