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本报记者赶往嘉定区真新街道吉镇路445弄金祥坊现场采访垃圾房设施老旧问题 本报见习记者 曹博文 摄
>>>1994年
>>>2006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2年
>>>2020年
>>>2021年
本报记者 谈璎
今天上午梅雨初歇,第31届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在12345市民热线接电大厅开通。8时30分,副市长张小宏接听了前三个市民来电,分别涉及生活垃圾房、道路“安全岛”、单位附属绿地开放问题。
嘉定区的徐女士来电说,所住金祥坊小区有3处垃圾房,他们楼对应的这处垃圾房设施老旧,居民扔垃圾很不方便,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帮助做一些改造。董先生反映彭浦新村一公交站有十多条公交停靠,早晚高峰人流量很大,行人与非机动车有时会发生剐蹭,建议采取措施减少隐患。杨女士来电希望华山路近镇宁路的一家单位开放院内绿地,让周边居民能多一处休闲场所。
张小宏一一记录市民来电并回复。他表示,我们的城市在不断发展,对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城市治理中的问题老百姓最清楚,政府出台的政策举措是否有效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今年将继续围绕“提高市民诉求实际解决率”,让“夏令热线”这块牌子更加闪亮。
上午,根据夏令热线平台上收到的前三个市民投诉和建议,新民晚报记者兵分三路赴现场采访,报道火热出炉,一一有回应。
30年前的7月,第一届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开线。从此,每一年火热的上海夏日里,总有一条“阿拉老百姓的热线”相伴,倾听来电,排忧解难。问“题”于民,问计于民,第31届“夏令热线”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大兴调查研究,深入一线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着力解决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热线常办常新,每年的夏令热线一直有新生力量加入,今年的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多位大学生志愿者全程参与。张小宏对大学生志愿者代表表示慰问和鼓励。他询问复旦大学的胡清扬和上海政法学院的何怡雯开学读大几,了解到在北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读书的车鹏信家在昆明,在广西师范大学上学的赵冰琰家住浙江,刘硕今来自烟台大学,高兴地点赞:“辛苦你们从各个地方来上海做夏令热线志愿者。这说明新民晚报很有影响力,同学们都愿意来。”
截至上午11时,夏令热线共受理市民诉求8168件,其中建设交通类2428件,排前五的内容为:物业安保152件、物业维修添置128件、噪声污染115件、住房公积金111件、服务规范(出租车)85件。
本届新民晚报夏令热线为期一个月,由新民晚报社、12345市民服务热线、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住建委、市交通委等主办。
1993-2023
1993年7月18日上午,第一届夏令热线在新民晚报经济生活部的一部普通的工作电话“2473308”上开通。
30年来,“夏令热线”倾听千家万户百姓心声,及时反映群众“急、难、愁、盼”,办实事,解民忧——
一座桥梁 一串难题 一条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