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华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演满500场且即将拍摄成舞剧电影。该剧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舞蹈新空间的创造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这部谍战题材的舞剧主要人物多达9人,多线叙事,有不小的创排难度。为此,该剧在舞蹈新空间的创造上动足脑筋以期有所突破。
在同名电影中,主角李侠工作的湘绣庄、电器行和糖果店等地总体狭小拥挤,不具备群舞所需的情境。在舞剧《电波》中准确捕捉到上海的地域特色,选择了报社、旗袍店、石库门等空间来编创群舞。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报业特别发达,因此剧中将李侠的身份设定成《星报》报社的编辑。报社是消息流转最快的地方,在林林总总、真真假假的消息中传递情报是生活真实也是艺术提炼。报社里有人排版制版、校对油印,打字声、倒水声、拍照声不断间插其中,作为一个工作空间完全满足群舞环境。
同一时期,旗袍是上海最流行的服饰。将旗袍店变成舞剧中的另一个情报接头点,合情合理也方便,这是属于李侠和妻子兰芬的消费空间。在旗袍店里,女人们跳起了拉丁群舞,婀娜多姿、傲娇妩媚且潮流时尚。
石库门是上海的地标式建筑,李侠和兰芬就生活在这里,亭子间、阁楼组成他们接收与发送电报的环境。弄堂,晨起,树影婆娑,一群穿着旗袍的女子,坐在矮凳上,摇着蒲扇,尝着汤羹,伴着《晨光曲》,在烟火氤氲中起舞,带着江南女子的那份慵懒自得与从容潇洒,给我们呈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上海风情画卷。
由于工作空间、消费空间、生活空间的确立,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群舞很有特点。本剧创造性地使用26块景片来切割区域,展现了上海的石库门、里弄、阁楼、报社、旗袍店等场景,给多线叙事提供环境空间。
此剧设计了不少过渡空间,补充完善舞剧进行谍战叙事的不足。如老旧的电梯,第一次,李侠在电梯门外,体现他上班时的小心谨慎以及热情对待工作的每一天。第二次,兰芬、裁缝、学徒、女特务柳妮娜乘梯进入报社,电梯门升起,身份不同的四人各怀“鬼胎”。第三次,李侠、柳妮娜、摄影记者进入到电梯门内,通过身位穿插组合,将彼此的怀疑试探、包藏之“祸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电梯空间,将电梯门内外的正反空间全部用足,展示情绪,情节交代,完成心理空间的建构。
在音乐的助推下,平行空间和交叉蒙太奇的使用让本剧有一种影视大片的既视感。李侠和兰芬回旗袍店打探情况。舞台一边是用倒带方式还原旗袍店里的情形,李侠急速寻找情报的藏匿之处;另一边则是兰芬被假扮车夫的特务拉向危险之地。随着兰芬的一声枪响,两个时空瞬间被贯通——特务被兰芬击毙,李侠得到了情报!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对舞蹈空间进行全新的创造,高度真实地还原了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扩大了舞剧的叙事容量,对舞剧的叙事功能有了大力的开拓和提升。“网红”“出圈”“有格调”“海派洋气”“现象级作品”“叫好又叫座”成了剧粉们贴出的标签。
走出剧场,耳畔不时响起李侠发报时那有节律的声音,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承载着爱与信念的红色电波穿越时空,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