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人形机器人GR-1
身高1.65米,体重55公斤,一个能快速行走、敏捷避障,不仅想当司机、厨师,还有望胜任医生、消防员的人形机器人,在张江机器人谷诞生了!日前,位于上海张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傅利叶智能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GR-1,正式加入万亿级通用机器人赛道。
高度仿人 有通用性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涌动,全球“机器换人”进程加速,人形机器人有望像人一样深入各细分消费端,成为AI下一个重要落地应用场景。
来自上海的GR-1采用高度仿人设计,“具备一定的通用性,就像人类一样,可以去当司机、厨师、医生、消防员……只需要在专用场景上做一些开发适配,相当于赋予机器人一种职业”。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告诉记者,作为通用化程度高、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既需要极强的运动控制能力,又需要强大的感知和计算能力。如同人类,身体和神经网络需要发育到一定程度才能很好地完成某项工作,对于机器人来说,它的关节力量和运动控制至关重要。简单来说,就是要“四肢发达,大脑强大”,这是通用人形机器人的终极追求。
现在的GR-1全身有40个自由度,最大关节模组峰值扭矩达300牛米,可负重50公斤,并能够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抗冲击干扰等。“这样的指标在行业内是十分有竞争力的,也是傅利叶智能此次战略升级的底气。”顾捷透露,公司下一代升级产品将在运动和认知两大方向作重点突破。“希望下一代机器人能够跑起来,可以跳远或者跳高。同时进一步优化分析处理能力,当人下达指令时,能够理解具体的语义,拆解、响应并能够独立完成一定的任务。”
多年沉淀 奠定基础
“学生时代,我就梦想能开发一款适用于各个领域的通用机器人,虽然失败的概率很大,但总想着做出来还是挺有价值的。”早在创办傅利叶智能之初,顾捷就已经开始筹谋研发人形机器人。不过,由于当时机器人的运动能力、AI算法和市场应用等条件尚未成熟,因此傅利叶智能另辟蹊径,切入康复机器人这一细分市场,率先发布了国内首款商业化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以双足机器人的形态开启人形机器人的雏形探索,此后不断自研核心硬件及技术,直至2019年,通用人形机器人项目才正式启动。
“这就像乐高积木,得一个个搭。很早我们就开始攒人形机器人所需的各个关键模块了。”经过多年沉淀,傅利叶智能在传感器、一体化执行器、模块化设计、机械仿生结构等底层技术方面积累的知识产权数已超百项,尤其在执行器关节领域更是具备了核心优势。傅利叶智能凭借康复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康复场景的创新和成功应用,为GR-1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其在通用机器人领域的领跑。
通用人形机器人最终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身体结构,包括头、躯干和四肢,双足行走,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决策智能,并灵巧地执行任务。这对机器人的“力量”增强和“体重”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如同人在减肥的同时要增强力量,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6年前,外骨骼机器人最初被穿到患者身上时,机器人每个关节的力量是不够的,加上器械本来的重量,患者穿上后需要用两个拐杖来保持平衡。经过一代代更迭,时至今日,患者穿上甚至可以“身轻如燕”了。
顾捷说,通用机器人在工业、康复、居家、科研等多应用场景潜能巨大,远期通用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远高于目前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我们希望在一两年内实现量产交付,期待在3年左右实现机器人灵巧完成一些通用任务,5—10年实现机器人真正走入普通人家庭。”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