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华
近日,在浦东东明路社区,上海纽约大学教授和学生志愿者、阿里专家、复旦导师、央视原主持人轮番上阵,为小朋友开设双语学堂。这样的豪华阵营,价位肯定不菲吧?然而,真相是——免费的。
大咖们开讲的对象是灵岩南路商户的“二代”,而且多数是外来务工者6到12岁的孩子,一群“飞”来上海和父母临时团聚的“小候鸟”。每逢暑假,到底让不让孩子来城里,让很多外来务工者很纠结。不来吧,一年只能在春节时见上几天,孩子常年待在老家当“留守儿童”。来吧,白天要上班的父母很难兼顾,可能遭遇继续“留守”。
这些年,一些社区注意到这一情况,开设了“1.0”版爱心暑托班,让“小候鸟”们进城后可以有地方待一待、有机会去上海标志性景点看一看,缓解了外来务工者孩子托管难的问题。如今,不少“小候鸟”们渴望能融入社区、了解父母打拼的城市,“2.0”版的暑期学堂应运而生。笔者了解到,东明社区的活动,就是利用“东明街区发展中心”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平台,引入街区发展中心与上海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校社合作实践基地、“能人”居民等资源,让“小候鸟”们共享街区共治的红利。
让“小候鸟”们幸福栖居,受益的不仅是他们。在这些项目里,有的招募城市里的大学生、高中生当志愿者,他们多数在都市里长大,生活条件好、接触群体相对单一,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为他们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有的“小候鸟”们有机会到父母工作的地方看一看,甚至经过培训后,还能为家长们贡献创意和智慧。这种“双向奔赴”的认同感最终会反哺到社区,让社区不只是本地居民的居住空间,更是所有在这里打拼者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