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其国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于1891年,安徽歙县人。在二儿子晓光的印象中,父亲特别喜欢写打油诗。他记得小时候他们四兄弟,连同父亲和祖父的头发,都由持家勤俭的祖母,用一把剃刀为他们理发。1934年祖母离世后,父亲就曾为祖母遗下的剃刀写了一首打油诗:“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算省下钱,换得两担油。”在晓光看来,父亲分明是借写剃刀怀念祖母。
陶行知从小喜爱诗歌,为人父后,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从小喜欢诗。晓光记得上学后第一年放暑假,父亲在教他们兄弟几个熟读并背诵的古诗中,就有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细细想来,教刚发蒙的孩子读这首诗,与其说是学文化,不如说是在启发和教育孩子,长大后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晓光回忆道,这首诗几十年过去他都忘不了。在他看来,父亲的一生,就像石灰那般清白:“他一生的身体力行所表现的这首诗的教育意义,使我们终身受用不尽。”
显然,陶行知很想让诗歌陪伴孩子们的成长,并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说起这一点,最让晓光铭记难忘的,就是父亲在对他们四兄弟从小开始的教育中,不时会用写诗的方式,教导他们如何做人,甚至包括怎么写文章。如父亲告诫他们,要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不仅要学会烧菜煮饭,还要学习洗衣服、衣服破了自己缝补。总之,不要做少爷、小姐。长大后,则要向自助助人,自立立人的方向去做。为此,父亲在《儿子教学做之四个阶段》一诗中,这样写道:“三餐喂得饱,个个喊宝宝。(一)小事认真干,零用自己赚。(二)全部衣食住,不靠别人助。(三)自活有余力,帮助人自立。(四)”当一个孩子度过了必须“三餐喂”这个人生最初阶段后,就开始面临教、学、做的生活现实,这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这过程也契合陶行知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但在晓光看来,即使如此,父亲还是觉得对许多孩子面临的多为从“全然依赖”突然进入“忽然自立”的人生境况,“这中间缺少明确渐进的桥梁。倘若成人突然发生变故,小孩失其所依是多么痛苦呀!”所以在晓光十三岁那年,父亲就要求他自学写文章,并试着投稿;同时又让他学习英文,尝试编译短小的科普文章,这样可以挣点小稿费,也是靠能力挣钱。父亲还郑重其事地告诉他,说要向他推荐两位老师。只是晓光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父亲说的“两位老师”,一个是指自己的耳朵;另一个是指老妈子。关于前者,父亲对晓光说,文章写好后,先念给自己的耳朵听,“不顺耳的地方就要修改,念几遍,改几遍,到耳朵都喜欢听了才罢”。至于第二位老师,不知道陶行知是不是受白居易的启发,因为据说白居易早年每写好一首诗,会先念给老婆婆听,直到老婆婆能听懂才定稿。晓光记得父亲曾写有一首诗《问老妈子》:“文章好不好?要问老妈子。老妈高兴听,可以卖稿子。老妈听不懂,就算是废纸。废纸哪个要?送给书呆子。”
诗可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呈现人的心灵世界。所谓诗言志,此之谓也。只是诗言志既可以是鸿鹄之志,也可以如陶行知教育孩子们的那种“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的看似寻常,其实骨子里却分明凸显着别样的既不显山也不露水的志存高远。这应该也符合陶行知要求孩子们凡事要从小做起的原则。
1941年10月,陶行知曾给晓光手书一首译诗。诗中写道:“我决定,要保持我的健康,做我的工作,求生存,留心看是否长进,取来给去,绝不白费光阴往后看,不在懦弱中等待,不在权势中奔走,只是常常地朝着光明迈进,只是常常地常常地向着正义……”晓光将此译诗视为令他感奋的座右铭,并说:“父亲是慈父,更是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