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老师给孩子们讲述粮食的知识和故事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一株硕大的水稻,沉甸甸的稻穗垂挂下来,仿佛瀑布一般。
一株禾苗长大了,能结多少稻穗?一个、两个、三个……同学们一人添一笔,画出丰收模样!
上午,一场“珍惜粮食”头脑风暴主题活动,让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暑托班的小同学们开了眼界——原来,爱惜粮食,开源节流,阿拉小朋友能做很多事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温故知新,今天的头脑风暴就从诵读中开始了。
三位同学跟大家分享了三个小故事。一年级的郭文妃、三年级的黄静仪各自讲了一个童话故事。小郭讲的是“小米粒”如何历经成长磨砺,实现“营养人类”的理想的故事。小黄讲的是“小老鼠一家”如何保卫粮食、颗粒归仓的故事。天真的想象、生动的讲述,听得孩子们时而屏气凝神,时而会心一笑。“珍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三年级谈晶莹同学讲的是,因为偷偷倒掉半碗饭,妈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
生活中,粮食浪费到底有多严重呢?同学们查了资料。
2021年4月29日,反食品浪费法,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表决通过,当天公布当天实施。当时,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是:中国粮食每年损失量总计超700亿斤!我国粮食损失浪费存在于生产、储存、加工和消费等环节。全国餐饮企业达670万多家,餐饮业连年增长,浪费现象也触目惊心。其中,仅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就在340亿—360亿斤,这其中还不包括居民家庭的食物浪费。
“所以,千万不能再浪费粮食了!”小谈这样倡议。那么,珍惜粮食,开源节流,除了光盘行动,还能做什么?孩子们说——“长大了努力种出很多很多粮食啊!”
孩子们都知道,袁隆平爷爷生前曾说——“有两个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这两个梦想,孩子们都记住了。这堂头脑风暴课也让大家记住了——珍惜粮食,更珍惜“丰收梦想”!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