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郜阳)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空间站科学与应用项目征集宣讲会(上海专场)上了解到,60多项空间站建造阶段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已在中国空间站展开,并取得重要进展。
今年6月1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全社会发布了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指南,公开征集空间站科学与应用项目。宣讲会透露,项目申报预计将于8月10日截止。经过严格遴选,每年将有近百个项目上天实施。
中国空间站是未来10—15年我国规模最大的空间综合研究实验平台,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以科学实验柜、巡天空间望远镜等为代表的近30个国际先进水平的舱内外重大研究设施及功能完备的地面支持设施,将支持开展4大领域、30余个主题的近百项研究计划、上千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持续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总指挥助理张伟介绍,“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就包含了8个研究主题、28项研究计划,其中就包括利用空间特殊微重力、辐射环境开展抗生素、疫苗等空间新药等生物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为地面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医疗健康服务;而“微重力物理科学”包含12个研究主题,有助于发展能源、材料、时频应用等关键技术。
据介绍,空间科学以发现新现象、探索科学规律为目标,是充满新发现机遇的突破口,而我国空间科学至今少有国际公认的重大科学成果。利用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可推动我国空间科学走向世界前列,为人类认知迈上新台阶贡献“中国力量”。
上海已有多支优秀的科学家团队利用中国空间站取得了成果,如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郑慧琼研究员团队首次完成水稻和拟南芥从种子到种子的空间发育全过程;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蔡伟明研究团队开展了LAZY家族蛋白响应微重力调控植物株型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学超研究员和合作者利用空间站部署的高温材料实验柜,对硒化铟开展研究分析……
著名分子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在宣讲会上指出,科研人员要能独辟蹊径,“不在别人的延长线上走下去”,要面向需求突破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