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9日 星期日
对抗“最毒”乳腺癌  勇当生命摆渡人 节日快乐!致敬8.89万名医师
第3版:上海新闻 2023-08-19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用医者的“术”和仁者的“爱”助数万患者重获新生

对抗“最毒”乳腺癌 勇当生命摆渡人

多年来,邵志敏教授(左一)团队瞄准乳腺癌治疗难点,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患者人群的临床与科研体系

他从事乳腺癌防治38年,帮助数以万计的乳腺癌患者重获新生。众多乳腺癌患者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就为得到他的一句:“没事,放心吧,一年后随访……”他被不少患者视为生命中的“摆渡人”,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今天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他入选2023年“最美医生”,成为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10位获此殊荣的临床医生。

五年生存率大幅提高

毫不夸张地说,邵志敏在广大乳腺癌患者群中,可谓“神一样的存在”。从1995年受恩师沈镇宙教授邀请回国、2000年担任乳腺外科主任一职起,他带领团队开启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全新的发展历程,并引领我国乳腺癌诊治领域的前沿水平。近年来,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初诊乳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从20年前的79.8%提高到现在的93.6%,诊治水平齐肩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经过几代医学家努力和接续奋斗,作为女性第一高发的肿瘤——乳腺癌逐渐变成可防可治的“慢性病”。但在临床中,邵志敏看到被称为“最毒”乳腺癌的众多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常常还在为五年生存率努力和挣扎。他说,只要有1%的乳腺癌患者疗效还存在瓶颈没突破,就必须以100%努力去破解。

近年来,他带领乳腺癌多学科团队建立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发现中国三阴性乳腺癌独特的突变谱特征。其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四个分子亚型,揭示各个亚型的分子靶标,进而提出“基于分子分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并开展临床研究取得显著效果,将“最毒”乳腺癌疗效提升3倍。邵志敏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励十余次。

治病也疗愈患者内心

从医近40年,邵志敏坚持每天凌晨4时起床,处理夜间收到的邮件并着手安排当日任务;6时,在晨曦中查房、与住院患者交流……每一个门诊日,为确保门诊质量、保证患者就医时间,他经常放弃午休,一直坚持到下午2时,直到最后一个患者离开。

2018年,被确诊为乳腺癌的姑娘培培来到他的门诊。她沮丧地称外地医院认为自己已没手术机会。经邵志敏诊断,认为其病情符合手术切除条件,更重要的是,手术是她未来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结果手术很顺利。在一次门诊随访中,培培清楚记得邵医生说:“你的治疗结束了,要开始新的生活,以后想生孩子的话记得来找我。”培培很诧异自己竟还能结婚生子,这才反应过来治疗告一段落、基本治愈了,特别开心。

邵志敏教授一直倡导,良好的心理情绪对于患者的治疗康复极为重要。此外,他始终推崇一个理念:治疗乳腺癌患者,既要治好病,更要疗愈她们的心,要给予她们一股重新回归生活的精神力量。

盼患者得到规范治疗

“医者的使命和责任就是给予每位患者最适合且能最大程度获益的治疗。”获得“最美医生”的殊荣后,他却认为自己距“最美”还有差距。在邵志敏的心里,荣誉不能代表什么,他最在乎的始终是“患者”。

他说,“最美医生”应该是心怀大爱、手上有“刀”、思有创新,在临床一线工作中能够换位思考,用最新、最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抚平乳腺癌患者身心伤痛;用创新理念和疗法,让乳腺癌患者疗效更好;更要帮助患者建立起回归社会和重新开心生活的信心。要用医者的“术”和仁者的“爱”,成为每位乳腺癌患者的“生命摆渡人”。

邵志敏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每个乳腺癌患者都能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2007年起,他发起编撰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致力于将中国乳腺癌指南推广覆盖到全部基层医院。他带领团队主持编纂的指南每两年更新一次,已应用于全国80余家大型医院乳腺专科,受益的乳腺癌患者超过15万名。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