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银盾十载砥砺行 扬帆启航新征程”银发盾牌项目十周年主题活动举行。“银发盾牌”项目的前身是共和新路街道“老年法律咨询流动驿站”,经过10年深耕发展,“银发盾牌”已成为社区为老法律服务品牌,帮助老人累计2万余人,化解大小矛盾纠纷500余例,挽回经济损失870余万元。
据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跃兵介绍,10年来,“银发盾牌”项目坚持站在老年群体背后,提供法律支持,解决法律难题,化解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紧张和社区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确保社区老人都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法律的公平,拥有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
由街道和共和新路齐力社区公益服务社编撰的新书《银盾之光——银发盾牌十周年录》在会上发布,书籍通过项目、人物、志愿者、专业团队、社区以及典型案例六个篇章,记录“银发盾牌”项目从萌芽、发展到形成品牌,走过的坚实每一步。街道服务办公室主任孙斌、自治办公室主任刘晓明,共同向社区一线工作者代表赠书,以期为一线维权实践提供指导。
上海市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龚晓燕向“坚守不渝、默默奉献、深耕社区、做出特别贡献”的人员颁发“特别贡献奖”。静安区民政局副局长沈连心向“十年如一日、不计回报、为老年人法律问题奔走、发光发热”的优秀志愿者颁发“优秀志愿者奖”。
“现在呢,我包袱卸下了,生活很安心,心情很舒畅。”受助老人代表陈玉兰笑着对记者表示。老伴去世后,她与对方子女陷入了房产分配纠纷中。陈玉兰感到极为不公平,在毫无办法的处境下前往居委会求助,得到了“银发盾牌”项目工作人员黄月华的无私帮助。经过一系列法律流程与司法判决,陈玉兰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公平。
“走出去,融入社区”,是陈玉兰对“银发盾牌”项目最真挚殷切的感谢。她在社区中创办了读报组,成员们每周三上午9时进行一次集体活动。从楼层间水管纷争到成立遗嘱的重要性,陈玉兰经常绘声绘色地向她的老伙伴们讲述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受助老人走上了帮助他人的道路。
本报记者 江跃中 实习生 姚欣言